庚子歲尾,辛丑腳步聲近。連日來,“春節非必要不返鄉”“就地過年不出境”話題走熱。雖是眾説紛紜,卻也並非莫衷一是。至少,“留在上海,過個好年”,已在魔都的方方面面達成共識。
近從媒體報道瞭解到,全國鐵路春運客流降至2.96億人次,離滬客運量或比去年減兩成;家政服務行業已有百餘家“主力軍”確保剛需,家政員留滬率與往年同比明顯增至60%以上,其中育嬰養老類家政員達70%以上。“今年過年阿拉屋裏的阿姨勿走了!”這對多少家庭來説,怎會不是最入耳暖心的福音呢。
更讓人高興地看到,市總工會提前下發《關於加強2021年春節期間留滬外來建設者關心關愛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工會拿出各種貼心服務與暖心行動,引導外來建設者留在上海過春節。據悉,總工會不僅要求按時足額支付工資、加班費,各項幫扶困難工作做到位,還將對春節留滬期間遭受意外傷害的外來建設者贈送最高2萬元的保障金。種種激勵舉措,與其説是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我們這座大城市春運高峯人員流動,以有助於有效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不如説恰恰是在疫情常態化防控條件下,整個社會的系統協調機制如何深層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如何進一步貫徹好“人民至上”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
近日有專家認為,從現在起到2月底,正是防疫最關鍵時刻。不讓“反撲”的病毒有機可乘,勢必要求我們每一個部門及個人首先努力做到無懈可擊。“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麼?”不僅僅是人們樂於誦讀的一句詩人的傳世之嘆,更應該成為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我們守得春暖花開、共迎柳暗花明的一個見證。而這就需要我們適當改變一些習慣,甚至暫時放下一部分傳統——“非必要不返鄉”,正是題中之義。
這些天的新聞裏,不少在滬建設者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這次都非常願意留在原工作地過年,這樣反而讓遠在家鄉的親人多了一份安全感、少了難免的牽掛。有幾位年輕人還表示,來上海這麼些年,平日忙於工作,還沒在“魔都”好好玩過,今年春節長假真想多逛一逛呢!他們對“非必要不返鄉”要求的理解及共識,讓人們欣慰感佩。但這些識大體顧大局的人們,以及另外一些對於“不返鄉”仍持觀望態度、甚至不無抗拒的人們,他們心中,會不會還有一份“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失落感呢?
少小離家,背井離鄉,揾食謀生,養家盡孝,起碼從我們的祖父輩開始,早就為今天的都市留下了他們的印記。能近取譬、人在異鄉、遠離父母、生活壓力、工作負荷……“背井離鄉”中,有悲歡離合,有蓬勃生機,有青春活力,有濃濃鄉愁,有無奈,也有我們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因奮鬥而來的希望。
較之我們的祖輩,今天的許多年輕上班族,有隧道有高架有高鐵,有地鐵有共享單車……物質條件好了很多,多少人沒有的,正是媽媽做的熱湯熱飯。發展的速度,代替不了人心的温度。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説,這個我們多少需要作出一點犧牲的新年,“背井”了,卻要努力做到“不離鄉”。
背井不離鄉,正是我們各級部門的一個工作出發點——我們號召大家留下來,更要儘可能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吸引大家留下來,讓身在異鄉的人們,一樣能夠感受到濃濃年味、一樣能夠過一個好年,而不只是單向的奉獻和犧牲。
有道是他鄉縱有當頭月,不抵故鄉一盞燈,但若環境宜人、服務暖心、温情常駐,他鄉亦可是故鄉。身在異鄉非異客,我們由衷祝願,今年他鄉一樣春,所有身在異鄉之人,所有思念故鄉之心,都能情聚自一家,都能處處遇家人。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何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