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應該怎麼做選擇?
一念之間的一個選擇,小則影響事情發展方向,大則影響人生命運走向。
地產大佬、作家、投資人……作為永遠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人,擁有多個行業認證、拿3萬白手起家大賺20億的馮侖,在騰訊新聞《眼界Talk》節目中,就人生選擇話題給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以下為馮侖在《眼界Talk》中的對話精編,文章未經本人審閲:
口述:馮侖 御風集團董事長 萬通集團創始人
編輯:三三
來源:正和島
人生選擇,無外乎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更多的是受家庭影響,比如在家人的建議下大學報考專業選擇會計專業。
第二種在大學畢業時,找了專業相關的工作,比如去公司做財會,也許一輩子都是會計。
第三種是能自己選擇,可能因為興趣、可能因為價值觀,又或者是偶然性選擇。
總之,人生無非是被動選擇、興趣選擇、價值選擇、偶然性選擇的過程,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個開始,同時也會決定我們的一生。
我是馮侖,現在主要在做房地產,我想在騰訊新聞跟大家聊一聊怎樣做選擇。
01、年輕人應該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選擇?
人生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多數人相對比較被動,順勢隨大流,少數人會特別積極主動的選擇,我比較傾向積極主動選擇方向。
我認為人生主動選擇不是從某一個年齡段開始的,而是和性格、家庭教育有關係。
從性格上來看,男生傾向主動選擇的這一類,女生相對來説比較穩定,傾向與被動選擇這一類。
從家庭教育來看,分為兩種情況,如果家庭條件特別優越,會出現兩個極端:家庭條件越優越能折騰,但也有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人,可能隨大流選擇社會職業或者聽從家裏安排。
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反而有很多人為了改變命運,試圖主動選擇進行改變。
我看到過一個真實案例,有一個農村孤兒,十七八歲就出來打工了。在找工作的路上遇上下大雨,衣服都濕透了、兩個小夥伴腳都受傷了,恰巧碰上一個30多歲的大姐收留了他們一晚。
第二天,大姐送他們走的時候説了兩句話:第一,人生還有很長,好好生活、好好工作,一定要相信還是好人多;第二,做事情,要誠實、踏實認真,不要着急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結果,關鍵要得對得起自己。
在今天來看,這兩句話可能有點雞湯,但是從來沒有人這麼正面的鼓勵過這個年輕人,因此他把這兩句話謹記在心,在一傢俱廠打工,為人誠實守信,做事認認真真,從小員工一路做到車間主任,再到副總,最後把傢俱廠盤下來做成了集團企業,這個年輕人成為董事長。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當人生遇到挫折時,有時候可能就是因為一個人、一個鼓勵,就由被動選擇變成了主動選擇。
人生有很多選擇,但凡對人生有一些期待,還有夢想,就應該主動的做一些選擇,改變自己才有機會影響別人,甚至創造機會讓別人改變。
02、年輕人應該去創業公司、大廠,還是創業?
如果是十年前,我可能會選擇去創業公司,或者是創業,但是現在或者未來一段時間內,我覺得還是選擇大公司和創業公司。
目前,很多條件、環境都發生變化了,法制也在逐漸完善,比如個人破產製度,這個立法不頒佈,如果年輕人創業萬一背上債,可能一輩子都翻不了身。
根據現有的中國法律,企業一旦破產,個人提供的債務擔保不會免責。換句話説。企業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個人沒有。而個人破產製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為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提供了一種可期待、可信賴的保障。這樣的制度一旦確立,誠實守信的債務人在不幸陷入債務危機時,就能從債務危機中解脱出來,繼續去創造更多財富,這樣也可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效用最大化。
所以,等法律相對再完善一些之後,大家選擇創業,我仍然是非常支持的。
03、年輕人選擇低慾望生活,是理性還是感性?
年輕人選擇低慾望生活是理性的,而且未來會成為一種趨勢,但我不贊成稱之為低慾望,而應該稱之為慾望轉移。
比如你不上班了,去過田園生活,你上班的慾望低了,但是對田園的慾望強烈了,還能刺激民宿發展;比如昨天你積極上班掙到了一點錢,覺得生活也可以,於是去旅行、度假、烹飪、學畫畫等等,雖然你上班的慾望沒了,但其他慾望越來越多了。
可以説,當代年輕人的低慾望實際上是異慾望,不是人們的消費慾望變低,而是慾望開始出現在別處,開始對個人、對社會進行重塑。
從社會總量來看,慾望沒有減少;從個人來説,只是慾望或興趣的一種轉移。
所以,總體來説,社會的發展仍然由慾望在推動,經濟仍然會成長。
04、年輕人的積蓄怎麼花?
如果你正在談戀愛,還沒有結婚,我覺得按揭買房是可以的。
如果你已經結婚了,有房又有點閒錢,我不贊成現在買房,因為現在乃至今後5-8年,我認為整個住宅市場是穩中有降的,不適合投資。
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不要總想着能有一夜暴富的理財,很容易被人誘騙。
炒股炒房一夜暴富、直播風口強盛讓大批人產生一種想要“快速暴富”的焦慮感。實際上天上掉下來的可能不是餡餅,而是冰雹。
想靠投資房地產一夜暴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閉眼投資穩賺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想靠投資房地產賺大錢要慎重。
05、不買房的人生很慘嗎?
我覺得只要丈母孃不干預、婆婆不干預,買不買房對於兩個年輕人而言,只是一個重要選擇,但不是決定命運的選擇。
如果有一定能力,又要成家,你願意買房,這是特別正常的選擇,也應該支持。但是如果你選擇租房,我也是贊成的,因為在沒有別人干預的情況下,你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
我有一個朋友,從20多歲到現在50多歲,一直都是租房住,不斷換城市、換新的生活體驗,生活得特別開心。
我曾經問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買房呢?”
他説買房真挺煩的,不管是按揭,還是一次性付款,如果你搬到其他城市,還得重新租,買的房子就成了負擔,要麼為了房子留在這裏,要麼把房子賣掉,如果為了房子留下,你可能就放棄了一個機會、放棄了一個選擇,放棄了一段新的人生。我就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要被一些瑣碎的事情困擾。
一直到50多歲,那個朋友都是租房的狀態,房子租的大點,有司機、有保姆,房子也裝修的很好,仍然跟自己的房子一樣請朋友到家做客,同時也不影響他的事業,想去哪就去哪。
我挺贊成他的的做法的,不買房是因為可以不受房子的束縛,選擇發展對人生更重要。
房子一直是壓在年輕人身上的千斤頂,有房子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嗎?終其一生為了房子而奮鬥才是人生價值嗎?房子只是人生的附屬品,並不是必需品,買不買房應該量力而行,而不是成為束縛人生的必選項。
06、面對中年危機,怎麼辦?
如果你的人生都是被動的選擇,不光是中年,任何時候都有危機,但如果你是主動選擇人生,任何危機對你而言都是機會,因為你會調整、改變自己,從而創造未來發展空間。
比如你現在三四十歲了,技術確實發展太快了,你所懂的那套知識、技術都已經不太能適應今天的發展了,另外這個歲數正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可能上面還有6個老人,甚至8個老人,下邊還有一個小孩,你還得老跑醫院、還得上班……總之,事情很多,壓力很大,人生特別灰暗,進入了所謂的中年困難選擇。
這個時候,如果你的生活態度特別被動,你永遠都覺得在危機中。
但是,如果你能積極看待這個狀況,把每一次去醫院當成一個機會,去觀察、去學習,結識新朋友,也許能在去醫院的過程中找到下一個發展事業的機會,你的人生就永遠沒有危機。
與其説中年危機是社會問題,不如説其是一種類似“人到中年力不從心”的焦灼感困擾了他們,是一場社會化後的心理危機。
而這種內心感受之所以焦灼,正是源自無法擺脱的被動感在人們內心起了衝撞,動輒叫囂中年危機,其實也是一種“怕改變”、“怕主動”的表現。一旦這種主觀感受被放大,一聲“中年危機來了”,就能攪動他們的情緒。
07、如何看待退休?
我相信未來根本沒有退休這件事。
退休是工業時代的產物,那時候人們以體力勞動為主,年齡大了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從生命來説,勞動一輩子,子女也長大了,終於可以喘口氣了,這叫“退”和“休”。
這裏的“退”是從職場和社會角色中退出來,“休”是止於不用朝九晚五,可以相對享受餘閒的時間,讓自己更放鬆、更幸福,所以有了退休的概念。
但今天來講,需要人力辛苦勞作的事大多都交給機器去做了,所以你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有了很多閒暇時間,這種情況下,退不退休跟你的日常生活狀態差距不是特別大。比如我現在拿一個手機,可以同時做好幾份工作,是退休狀態還是加班狀態?我也分不清。
再比如説未來退出職場是不是退休?其實也沒個標準,我現在就算不在公司上班了,但是我在網上開店賣東西、做點自己喜歡的有意思的事情,這是休嗎?我也沒休,一不退二不休。
過去退休叫“一不做,二要休”,現在是“一不退,二不休”,所以我認為未來,沒有退休的概念,這個詞會被消滅掉。
08、如何面對死亡?
現在有個詞叫“閒暇增加”,機器人代替了很多勞動之後,勞動生產率提高,人的閒暇時間越來越多了。
以前,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餬口,現在我們可能幹50天,這一輩子餬口的事就解決了,甚至社會財富多到一定時候,你不勞動、不上班也餓不死了。
如果以前我們能活到70歲,60歲退休,這中間有10年閒暇時間,但是現在我們可能40歲就退休,能活到90歲,你還有50年的閒暇時間,這個時間要用來幹什麼?
我也經常在想這個事情,我覺得第一還是用來創造,去過想過的生活、旅行、進行文學創作……
就像馬克思在預測共產主義時講到的:那個時候勞動成為一個需要,去上班就像娛樂一樣,然後用大量的時間去滿足精神生活。
但如果能活到90歲,40年過了物質生活,40年過了精神生活,還有10年用來幹嘛?我覺得可能就有人開始研究怎麼死了,我相信那時候希望死可能比活着更有意思,因為只有死你是沒有體驗過的,而且去了就回不來了,並且當週圍的人都不在的時候,那種孤獨感、挫敗感、被遺棄感會越來越強,所以你可能也會選擇結束。
有一個澳洲的教授就説,他90歲以後,就覺得什麼都重複過了,沒意義了,該拿的獎也拿了,該折騰的也折騰了,該體驗體驗、該結婚結婚、該離婚離婚,小孩也大了,對生活已經沒什麼好奇心了,活着也是成為別人的負擔,所以只求安樂死。
因此,我覺得未來活得太久後,可能死亡對大家來説是一件特別樂於選擇的事情。
09、給年輕人的一點建議
我沒有什麼建議,如果一定要給一個建議,我想告訴年輕人:
既然活着不是你選擇的,那就好好活着,不要讓別人成為你的批判者、不要讓別人成為你的壓迫者。
你自己應該成為你生活的主宰,並且給周圍的人帶來快樂和積極影響,最好給別人帶來實際利益。
10、結語
站在人生的分岔口上,每個人都會糾結,怎樣的選擇才是最有利的?
但世上果真存在最有利的選擇嗎?這很難講,因為很多事情、很多選項,你沒有走到最後一刻,就沒有人知道最終結果。
“條條大路通羅馬”,其實選擇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主動選擇過的人生大多不會後悔。主動選擇,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對未來充滿迷茫的年輕人而言,在充斥焦慮和壓力的當下,明白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