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木 陳欣 柳玉鵬】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事件過去整整20年了。今天,美國總統拜登將訪問當年遇襲的三個地點:世貿中心遺址、五角大樓和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據CNN報道,前總統小布什、奧巴馬也將和拜登一起參加紀念活動——除了特朗普,“9·11”事件後執政的所有美國總統都到齊了。拜登將鄭重悼念近3000名遇難者,但同時,他也想將自己塑造為帶領美國告別一個時代的領導者。只是,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引發的混亂和悲慘場景依舊曆歷在目,一個時代不會輕易遠去。美國人20年的所謂“反恐戰爭”給世界帶來的影響仍在持續:儘管“基地”組織被削弱,但更多極端組織在全球多個地區出現,而且,世界上出現了一個滿目瘡痍的阿富汗和一個撕裂的伊拉克。有美國官員強調,重要的是,在這20年裏,全球未發生像“9·11”這樣規模的恐怖襲擊。但是,世界也並未變得更加安全。
美媒:拜登放棄發表講話
當地時間週六上午,位於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遺址的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將舉行儀式,宣讀所有遇難者名字,並在8時46分進行默哀。20年前9月11日的這個時間,美國航空11次航班撞上了雙子塔的北塔。17分鐘後,美聯航175次航班撞上南塔。9時37分,美國航空77次航班撞擊五角大樓西翼。10時03分,美聯航93次航班在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附近墜毀。這一系列事件造成至少2996人遇難。
對於拜登將在11日訪問所有三處遇襲地點,美國網民反應不一。有人説,自己很高興看到總統在這一對眾多美國人都極具意義的日子作出這樣的行程安排。但也有網民讓拜登“待在白宮地下室”,稱他之所以認為自己參加紀念活動重要,是因為他想要挽救自己的支持率。有網民嘲諷説,在這三個地方“迎接”拜登的可能是抗議活動。
CNN10日披露説,拜登的助手曾考慮讓總統在11日發表講話,但最終放棄了這一計劃。他只是在紀念活動上獻花圈、默哀。白宮製作了一個反思“9·11”事件的視頻,計劃在11日一早播出,拜登也會出現在裏面。“在這個時候,言語起不了什麼作用。”美國學者諾曼·奧恩斯坦説。
“總統正在與過去20年劃清界限,”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學教授傑里米·蘇里表示,“他想讓自己看上去如同一名歷史學者,並且宣佈‘我們告別了一個時代’。”CNN稱,拜登相信,他從前三任總統那兒繼承了一些失敗的政策遺產,並認為自己做了他們都沒做到的事情:結束美國最長的戰爭。不過蘇里認為,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並不意味着一個時代的結束。
“我希望拜登總統在‘9·11’當天不要出現在世貿中心遺址,這裏現在是聖地。”美國保守派新聞主播布萊恩·瓦特撰文説。《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馬克·泰森認為,拜登之所以沒有資格在這個神聖的日子踏足遇襲遺址,是因為“他向在‘9·11’事件中襲擊我們的敵人投降了”。
最初,拜登將美軍從阿富汗撤離的最後期限定在9月11日。法新社説,顯然,他想把撤軍跟“9·11”聯繫起來。但最終,拜登沒能主持一個團結的時刻,而是令他的國家傷痕累累,並陷入分裂。
9月11日,美國並非國際社會關注的唯一焦點。此前俄媒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説,阿富汗塔利班將在這天舉行臨時政府就職儀式。不過據俄新社10日報道,塔利班文化委員會成員薩曼賈尼當天稱,關於11日舉行就職典禮的傳聞與事實不符,幾天前塔利班就決定取消這一儀式。
悲觀情緒籠罩美國
“‘9·11’事件過去20年了,悲觀的陰雲正籠罩着這個國家。”美國《名利場》雜誌9日刊文説,美國更加分裂,以至於關於現實和常識的一些基本問題都成為激烈的政治爭論話題。
《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本週發佈的一項民調顯示,46%的美國受訪者認為,“9·11”事件的發生令美國變得更差,33%的人認為變得更好。在2002年,認為“美國變得更好”的受訪者比例是55%,2011年,該數字降至39%。另外,2003年,67%的受訪者認為,面對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比“9·11”之前更加安全。如今,這一比例降至49%。
皮尤研究中心近日的一份分析報告稱,雖然“9·11”給美國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在恐襲發生後的幾個月,公眾表現出罕見的團結精神,不過,“9·11效應”對社會輿論的影響是短暫的。《華爾街日報》9日敍述道,儘管小布什的反恐行動最初獲得廣泛支持,但在接下來的7年時間裏,他遭到民主黨人和媒體的“厭惡”。美國雖然舉行總統選舉,但社會對選舉結果的認同不斷下降,黨派分歧的情況在奧巴馬執政期間變得更糟,到了特朗普任期,美國經歷了一場“沒有步槍的內戰”,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拜登上台,然而不到一年,他就製造了“喀布爾恥辱”。
最近的一項調查稱,有64%的美國人表示,“9·11”永久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不過,對於生活上發生的變化,有一個羣體的感受可能比其他羣體都要深——生活在美國的穆斯林。有分析人士總結,美國穆斯林在“9·11”後受到三重傷害:襲擊本身帶來的衝擊;感受到周邊其他人的疏離;美國政府對阿拉伯裔羣體進行嚴格審視,並制定了一些歧視性政策。
“‘9·11’事件激發了歐美極右翼。”新加坡《聯合早報》10日社論説,“9·11”後,“伊斯蘭恐懼症”逐漸在歐美社會蔓延,極右翼勢力有了新目標。後來,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等進一步刺激歐美的保守化浪潮,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脱歐”更是歐美保守主義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世界各地種族之間的裂痕正進一步擴大,更令人擔心的是,極右翼勢力的興盛也激發極左勢力的崛起,如今,世界正遭受兩股極端力量的撕扯。
“傷口疼,危險還在”
20年過去了,世界依舊不安全。“傷口疼,危險還在。”德國《焦點》週刊10日文章説,2001年9月11日可以被視為“21世紀真正的開端”,西方在那天告別“夢想時代”,直到現在,恐怖主義製造的傷口仍未癒合。卡塔爾半島電視台9日稱,有能力像“基地”組織那樣在美國本土發動襲擊的團體或許已被分裂、削弱,然而,具有類似意識形態的極端組織蔓延到更多地方,尤其是非洲、亞洲和中東地區。
英國《經濟學人》11日文章(提前出版)説,最初,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是為了粉碎恐怖組織,到後來,演變成對政權更迭和國家建設的渴望,但美國最終沒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結果。
“‘國家建設’過時了。”德國《斯圖加特日報》10日評論稱,美國和歐洲在過去20年不得不認識到,他們的價值觀不再是世界其他地區文化的典範。
《聯合早報》稱,戰爭只帶來一個滿目瘡痍的阿富汗和一個撕裂的伊拉克。美國人直到今天還沒覺察到,單靠武器並不能有效遏止極端主義和恐怖襲擊。“9·11”恐襲造成近3000人遇難,但20年的反恐戰爭帶來更大規模的家破人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