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帶走了巨量泥沙,數千年來的自然演化深刻影響了大河流域的人類生活,生成持續至今的文明印記。
延川,位於陝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北部、黃河西岸。著名的黃河乾坤灣位於延川縣境內,是黃河流經延川秦晉峽谷68公里時形成的一個320度的大轉彎。
李 峯攝

大河與高原:

塑造早期中國的格局

黃河形成得相對較晚,在晚更新世之末才克服各種地理障礙,實現最終貫通,東流入海。但黃河所在地區,則在人類文化演進過程中發揮了很早、很重要的作用。黃河是青藏高原不斷隆升與地理環境變化塑造的結果,而青藏高原更是影響早期人類從非洲遷徙東亞選擇路線以及形成中國地形地理氣候環境的主動力之一。青藏高原也是長江、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温江以及孕育了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恆河等世界級大河的發源地。觀察黃河與中華民族形成發展,應該和青藏高原結合一起來看。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200萬年以來今日中國所在的東亞乃至整個歐亞大陸不同古人類不斷融合的結果。當代研究表明:現代智人走出非洲後,其中一支沿着東非-西南亞-南亞-東南亞的海岸線一路東進,距今5萬年左右即從東南亞跨海登陸大洋洲,並不斷分支深入內陸或繼續沿海北上,最終在東北亞地區與稍晚沿草原之路而來的現代智人相遇,與其他古人類一起發生過基因、技術等多方面交流融合,奠定了包含今日中國的東亞地區面向海洋與面向內陸兩大文化板塊的早期基底。他們數百萬年積累的石材知識、石器技術及觀念後形成了具有強烈生命意識的、獨特的東方玉器文化,最先發明陶器,並較早孕育出南稻北谷兩大原生農業文化。

青藏高原塑造的歐亞大陸地貌地理和獨特的東亞季風模式,使得早期人類遷徙必須選擇沿海或沿內陸草原的兩種不同路徑,客觀上從中國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到西南的青藏高原外圍形成了一個地理與文化上的新月形地帶,面向海洋與面向內陸的各種人羣與文化因素在此交錯富集。這一地帶中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在距今9000年左右即實現南稻北谷兩大農業文化的碰撞混合,形成強烈的文化輻輳中心,到距今7000年左右即率先孕育出以黍、粟、稻等多種穀物農業為主要經濟基礎的仰韶文化,並藉助全新世大暖期的有利時機不斷沿黃河中上游的河谷地帶向黃土高原乃至青藏高原的迅猛擴張,對周鄰地區產生了強大的輻射性影響。仰韶文化的形成與擴張奠定了包括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人羣與文化基礎。

黃河與黃土:

中華文明的搖籃

考古發現表明,後仰韶時期各地的“龍山化”轉型,實際上正處於全新世大暖期結束、氣候轉冷時期。這引發了各地區不同族羣的適應性調整及激烈的碰撞融合。中原地區憑藉仰韶時期奠定的人口規模和地理環境優勢,充分吸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先進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引入小麥、牛羊馬和冶金技術後,最終形成了超越其他區域性文化的早期王朝國家,在東亞地區文明和國家演進進程中處於領先位置。

早期文獻將這一早期族羣互動階段概括為“三皇五帝”與“夏商周”的中華文明形成歷史敍事。考古發現也大致上可以確定,以黃河中游晉豫陝交界的華山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嵩山為中心的二里頭文化,可能就是早期東亞大地在面向海洋與面向內陸兩大板塊以及早期中國相互作用圈的基礎上形成華夏文化傳統的關鍵性時空節點。之後商王朝的“商人(殷人)”、周王朝的“周人”繼續引領周鄰族羣的交疊融合,及至秦始皇統一整個早期東亞農業相互作用圈之後的“秦人”還有後來的“唐人”,都是中華民族在不同演進階段的別稱。而周邊少數族羣尤其是北方遊牧人羣不斷加盟融入,也成為今天中華民族滾雪球一般成長壯大的有機構成部分。這其中,仰韶時期那次農業大爆發與大擴張,則在人口與語言等文化傳統方面,具有奠基意義。

幾大文明古國之所以在大河流域率先誕生,就是因為河谷不僅和早期農耕起源地相關,並天然具有北温帶地區的環境多樣性和易開發性,而且當農業社會進一步發展時,這些大河河谷擁有灌溉和通航之利,很快即形成強烈的資源聚集效應,實現人口爆炸、產業分工和社會膨脹,最終導致城市與國家文明的出現。黃河猶如一條緞帶,以高原雪山融水為源頭,在奔流入海過程中攜帶的大量泥沙,堆積形成了遼闊的華北平原。這一地理環境格局決定了中國早期文化相互影響的地域廣闊性,族羣、經濟和聚落形態的多樣性,交融互動過程中的開放與包容性。從而,黃河賦予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頑強堅韌、兼容幷包和連綿持續等鮮明特徵。

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具有自肥和易開墾特徵,深切的支流溝谷很早便成為仰韶文化複合型穀物農業興盛的沃土;而下游不斷堆積的沖積平原,雖受頻繁洪水氾濫之害,卻能日益擴大其作為文明搖籃的農耕空間,為中華文明內核形成之後中華民族滾雪球一般的成長壯大機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環境舞台。當大運河勾連起東部中國以黃河為中心的入海江河後,中華文明實現了面向海洋與面向內陸兩大板塊的最終融合,使得中華文明擺脱了其他文明古國因環境制約而逐步沒落的命運劫數,不斷向新的文明高峯攀登。

一部黃河文化史,藴藏着開放、包容、持續的中華文明形成密碼,體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共同體形成的必然性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的大勢。

(作者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9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