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歌手蘇芮的《牽手》描繪了一幅真摯的愛戀場景:因為愛着你的愛,因為夢着你的夢,所以悲傷着你的悲傷,幸福着你的幸福……憑藉悲情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這首歌曾經紅遍大江南北,讓無數少男少女深陷其中。

但這種把對方當成宇宙中心的戀愛方式,在現實的交往中,往往不會有好下場。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自顧自的付出、自我感動式的奉獻,只會讓對方養成自我為中心的惡習,對你的真情視而不見,最終掌控了關係的主導權,而你則是漸漸變成了被控制的對象,以至於徹底失去了自我。

這樣的感情最終會走向何方,答案顯而易見。靠隱忍、忽略自我感受、感動換來的愛情,從來不是真愛,而是露水情緣。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央視某著名主持人用親身經歷證明了這一點。這位女主持人當年愛上了國內某位大佬級別的電影導演,她很珍惜這段緣分,於是拋下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感情中,從來不向對方提要求,寧肯讓自己吃苦受累、遭受委屈,也要處處為對方着想,無怨無悔地耗費了幾年青春,果不其然,最終付出了常人難以忍受的代價。

這位導演因為拍攝電影常年不在家,一旦親人生病,她就代替他去照顧,他親人離世,她也代替他忙裏忙外張羅後事,堅持了八年,她以女朋友的身份承擔了只有妻子才會盡到的責任和義務,最終卻慘遭拋棄——那位導演早在幾年前就另覓了更漂亮的新歡。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多年後,這位主持人痛後思痛,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把她與導演相處的歲月總結為“這是一段沒有自尊、失去自我的日子”。

愛上一個人、真心真意為他付出,這本是人之常情,情到深處自然濃,但是不要忘記任何的付出是有原則的,哪些可為、哪些不可為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如果單純是為了取悦對方,讓對方因感激而愛上你,這種付出就是無腦行為。

甘願讓對方凌駕於自己之上,只考慮對方的感受,不論是非曲直,一味地妥協退讓,這種愛不僅喪失了愛的平等性,為將來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更是自降身價,讓自己失去尊嚴,其結果可想而知。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人的慾望和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對方如果習慣了所有的慾望和需求都能得到及時滿足,也就不再顧忌你的感受和看法,於是,他愈加肆無忌憚,對你提出更加不合理的要求,你遲早會不堪重負、全盤崩潰,因為你已經失去了拒絕的能力,總有一天會因為滿足不了他而被厭棄。

異性之間的相處模式,應該是在長期你來我往的磨合中形成的,而不是靠單方的一廂情願。你的眼裏只有他,他的眼裏未必只有你,他是你生活的全部,你可能只是他的滄海一粟,所謂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或許只是你的一意孤行。

你期望用你的寬容和忍讓,去感動他、改變他,其實那不過是在縱容他、包庇他,你的委曲求全,換來的只是他的無所顧忌、無所不為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格尊嚴,又怎麼指望對方在意呢?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異性之間的相處要做到長久,必須以雙方的基本平衡為保證,只是為了得到愛情,一方就加倍付出,試圖以量變促成質變,殊不知這種做法會引發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被偏愛得有恃無恐。

真正的愛情,並不意味着犧牲自己成全對方,而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感動和愛情本來就是兩回事,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次感動,卻不可能有太多的愛情,感動永遠不能轉變成愛情。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哲學家波普説過:“愛情的快樂不能在激情的擁抱中告終。愛,必須有恆久不變的特質,要愛自己,也要愛對方。”

真正相愛的兩個人,是珍惜、愛護、善待彼此,把對方放在自己心中一個較為重要的位置,互相欣賞,互相理解,互相扶持,能彼此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維護和堅守對方的尊嚴和原則。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異性相處中,再愛對方也不能忘記愛自己,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維護自己應有的尊嚴,愛才會更長久、更牢固,而對方也會更愛你。因為在你的身上,能看到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這樣的愛情才能讓他更踏實、更安心,這樣的愛才能經得了風雨、見得了彩虹,最終修成正果。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10 字。

轉載請註明: 異性交往中,無論男女,都要拒絕“馬太效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