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中曾經寫到過:精誠所加,金石為開。
誰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碰到挫折和困難。現在很多剛步入社會的年輕工作者們在工作中總是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每天工作勞累,能想着的也就只有賺錢,並且對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表現出滿滿的羨慕。但人們總是看到成功者表面的風光,其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卻很少有人關注過。今天要講述的這個人就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富豪。他這一生除了創辦了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之外,還一直熱衷於我國的慈善事業,並對我國貢獻出了一份不朽的力量。
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富豪當中,每個人“炫富”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喜歡炫耀自己買了多少錢的房子,買了多好的車,但更多的人則是選擇做慈善。因為做慈善既可以顯得自己十分體面,也可以顯得自己有愛心。王永慶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沒有聽説過,但是如果知道台灣台塑集團,那麼這個名字就會變得很熟悉。王永慶就是台塑集團的創始人,在他的經營下,公司每年的淨營業額就高達30億美元。而在1984年的時候,王永慶身價就已經高達45億美元了。
取得多大的成功,背後就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和普通人一樣,王永慶一開始並沒有多有錢,也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相反,1917年,王永慶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老一輩的人生活都是十分清苦的,全家好幾口的日常開銷都落在了父親的肩上,日子勉強説得過去,生活就這樣一天一天平淡的度過。剛剛學會走路的王永慶,就會跟着母親一起,出去撿一些柴火或者煤塊兒回家燒火。
但是九歲的時候,家中作為頂樑柱的父親突然病倒了,沒有辦法再出去掙錢養活家人,這時候王永慶面臨的就是自己出去掙錢。為了減少家庭的負擔,唸完小學之後,王永慶便沒有再進行讀書了,靠幹一些打雜的工作貼補家用。但因為掙的錢少,乾的活兒累,王永慶總覺得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所以在1932年的時候,15歲的王永慶去當了學徒,在一家米店裏。年輕是他最好的資本,雖然失去了上學的機會,但是他堅信他能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在米店幹過一段時間的學徒之後,王永慶最終下定了自己出去單幹的決心,年輕氣盛的王永慶找到了父親,要了兩百台幣作為自己的發展基金。用這200台幣,王永慶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米店,但因為店面選的比較偏僻,再加上其他店面的競爭,王永慶米店的生意並不好,一天也賣不出去多少米。這時的王永慶就開始思考,怎樣讓自己開的米店不同於其他店面。
很快他就想到了可以改變米的品質,因為當時收割稻米的技術比較落後,所以大米當中總會摻雜着一些零散的小石頭。他就將這些大米收拾乾淨了之後再往外賣,除此之外,還免費幫顧客洗米,淘米。顧客覺得享受到了實惠,生意也變得好了起來,來買他的米的人越來越多,王永慶也因為自己開的米店小賺了一筆。事業上小有成就的王永慶馬上就意識,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木材生意顯然要比買米賺的多。
於是王永慶轉行開了木材店,果不其然,正好趕上戰後重建,需要大量的木材,所以王永慶又大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看到木材這個行業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參與,競爭壓力也是一天比一天大。所以幾經思考之後,王永慶選擇退出了置辦木材的行業。
當時因為賣木材,王永慶已經在商業圈兒小有名氣,如今他突然想要退出,很多人覺得不理解,甚至還對他冷嘲熱諷。在眾人不看好的目光下,1954年,已經38歲的王永慶創辦了福懋公司,就是台塑集團的前身。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公司的經營狀況並不好,甚至還面臨破產的風險。但是在王永慶的精心培養之下,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粒生產企業誕生。
這時擁有一家大企業的王永慶再也不必受資金的限制了,無所顧慮的他就考慮着為大陸投資點兒什麼,畢竟他的錢都是從大陸掙的。於是他在美國買了一億平方米的土地,專門提供給中國人居住,除此之外,他還熱衷於公益事業,累計捐獻的數額達到了一百多個億。為了更好的解決山區孩子上學困難的問題,他還捐贈了超過四千多所小學,分別分佈在全國的各個地方,但他的目標是在中國國內建超過一萬所小學。王永慶還特別設立了公益信託,累計資產達到了一百億元,為的就是可以更多的照顧到一些弱勢羣體。2005年,王永慶還又在殘疾人的事業當中投資了近3700萬元。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靠的不是投機取巧的小聰明,而是實打實的真本事,最重要的還是靠着自己的奮鬥和努力。王永慶在90歲高齡的時候,為了工作,還一直將自己置身於一線。生活中的年輕人不能夠被眼前的小錯誤小困難阻擋住腳步,堅持着自己的信念並付出努力,最終都會取得成功。
引用資料:《不可不知的2000箇中外名人》、《中國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