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沉沉
本文有劇透哦~
01
日本人氣漫畫《風平浪靜的閒暇》終於也真人化了!
這部日劇短短10集,講透了一個討好者翻身做主人的故事。
故事台詞很犀利,視覺卻很治癒。
女主凪,28歲,職場女性。
在一家公司裏做着無趣的工作,跟男主慎二有着一段不為人知的辦公室戀情;
閒暇之餘,常跟3個女同事,一起吃飯閒聊。
這一天,她發現到3位同事揹着她去聚餐,把所有工作都留給她加班做,還在小羣笑話她。
與此同時,她聽到了男友在背後調侃她性生活很奉獻,並不是認真的感情……
在這個雙重打擊下,她過度呼吸,暈倒了過去。
從醫院醒來時,沒有一個人聯繫、問候她,更沒人去探望她。
出院後她憤然辭掉工作、分手、扔掉了家裏的一切東西,僅揹着一牀被子就跑到鄉下,重新開始。
一次偶然,她進了前男友的好友酒吧兼職當酒保。
當酒保的難點在於——經常要跟那些在公司受罪之後、來酒吧發泄的人搭話,有時要接他們丟出來的梗,有時還會被調戲。
面對這些人的需求,她發現自己什麼都接不上,總在做一個話題終結者。
人家問她:懂足球嗎?
她很抱歉地回答:不瞭解。
對話結束。
人家問她,你喜歡什麼歌?
她回答:完全不聽音樂。
於是,她買了三本書《關鍵對話》《一分鐘會話上手》《會聊天和不會聊天的人》, 希望自己能搭得上話。
老闆娘發現後抖出她袋子裏面的書,問她為什麼要看?
她説,自己總也接不上別人的話題。
老闆娘回:你可以自己主動開啓話題啊。
她説她不能,因為那會很糟糕。
犀利的老闆娘一句話戳破了她真正的問題:
你的問題不在於口才,而在於你只顧着看別人的臉色,你並不是真的對他們的生活感興趣。
巧合的是,前男友慎二剛好來到了老闆娘的店裏。
他看到小凪被中年男調戲,便找了個理由拉着她出去,對着她説:
“這份工作不適合你。你還是辭了吧。”
小凪反駁他説“別妄下定論”。
慎二説:我肉眼都能看出來,你明明對這些人有生理厭惡。
接着慎二也説出了那句魔鬼般的話:
“你對別人不感興趣吧。”
這樣重複的強調,讓小凪開始反思自己。
過去她覺得前公司的三個女同事排擠她,利用她;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似乎也從沒有真正參與她們。
例如在她們在吐槽工作或上司時,小凪的眼神裏滿是不理解,但嘴角卻掛着機械的微笑,附和上“就是就是”或“我懂我懂”之類的話。
例如大家一起拍照發ins,她的臉被拍歪了,她心裏覺得對方故意這樣,卻不提出任何異議。
後來女同事們偷偷拉了小羣排除了她,原因是,覺得她很無趣,只會附和。
這部劇的張力在於,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小凪總在察言觀色,不懂拒絕,而周圍的人得寸進尺,藉此“欺負”她——她很可憐,別人都很壞。
但隨着劇情展開,我們看到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這個可憐的人,自己本身就有着的致命問題——
她委屈,但她不説;
她想要,但她不問,更不爭取。
她的所有精力,都用來迎合與附和,根本顧及不了自己。
劇的後半段,我才發現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她與養育者早期建立的關係模式,就是這樣的。
她的媽媽擅長逼迫她做她不願意的事,而且絕對不允許拒絕。
一旦拒絕,媽媽就情感綁架她。
比如:
小的時候,媽媽煮了一堆玉米棒放在她面前要她吃掉。
她有密集恐懼症,閉着眼睛,不敢直視玉米。
媽媽看她不吃,就拿起來,哐的一聲,直接倒進了垃圾桶。
還説:“好可憐的玉米啊,都被小凪害死了。”
這次之後,在媽媽面前,小凪都裝作一副喜歡吃玉米的樣子。
就這樣,她從小就學會在自己的地盤上退讓她的自我——媽媽的意志永遠100?而她自己的意志為0。
甚至這樣的模式,在她28歲的時候還在繼續:
老家颳了颱風,小凪回去看望媽媽,發現家裏並沒有如媽媽電話裏描述的那麼恐怖,只是空調蓋鬆了而已。
但媽媽暗示她:想裝修房屋,需要60萬日元。
而這時的小凪,剛好第一次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開一家洗衣店。
她的錢只夠交這家店的押金。
她鼓起勇氣,請媽媽等她手頭鬆了再給她轉裝修費。
媽媽的回答絕了!
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情感綁架。
(我的媽,情感綁架教科書都不敢這麼寫。)
聽完這些,小凪感到一陣窒息,咬了一口玉米,就跑出門去給媽媽轉錢了。
最後,她朝思暮想的洗衣店,無法如願開業。
自己也陷入了既沒存款又沒工作的狀態。
這就是小凪的關係模式:對方發起一個需求,她條件反射般地必須立刻滿足。
在他人和自己之間,她下意識地選擇了他人。
這樣一次次的退讓,讓她對關係感到害怕——只要不滿足對方,就會受到恐怖的情感綁架。
同時,這樣一次次強迫自己滿足他人,也讓她陷入「人際倦怠」。
02
在武志紅老師參加的《圓桌派》中,竇文濤提到:
討好型人格有一類情況,代表着人生疲倦。 這樣討好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情感淡漠。 對他們來説,最簡單、最省事、最低成本的人際交往方式是: 不得罪你,最好讓你高興,接着趕緊走開。
讓你滿足,也讓你閉嘴。
這就是典型的:討好你,但是不在意你。
小凪就是這樣的:
她討好媽媽,但對獨身媽媽的不容易一點都不感興趣;
她討好同事,但從未真正參與她們的話題;
她討好男友,但從不瞭解他的為人,只想要跟體面的他結婚,滿足媽媽的期待。
直到她發現自己的討好至始至終並沒有用——同事根本不待見她,男友也“嘲笑”她。
這些都讓她之前建構的討好模式轟然坍塌。
最後只能逃離。
但在媽媽這邊,她討好的大廈還穩穩的:她向媽媽隱藏辭職、分手的真相,因為媽媽需要她繼續偽裝成一個在大城市有着體面工作、有優秀男友的乖女兒。
她本質上是厭惡媽媽的,但她害怕説出來會遭遇更大的苦難,
她將跟媽媽攤牌這件事,稱之為“大對決”,但遲遲不敢開始。
直到她當着鄰居阿權的面説自己其實很討厭玉米,阿權對她説:
“討厭的東西,説出口會更好哦”
直到她為了不讓媽媽期待落空,編造了一個更大的謊言——跟前男友慎二結婚;
為了讓謊言延續,她帶着媽媽去參加慎二的家宴;
而就在這場家宴上,她隱瞞辭職的事實被慎二媽媽當場戳穿,慎二家庭的醜聞也露出了水面……
這時媽媽沒有安慰她,而是當眾嘲笑和挖苦她:你果然很差。
與此同時,她看到了慎二忙前忙後地討好家人朋友的樣子,像極了她自己;
當媽媽不顧她的感受,扯着她説:丟人現眼,跟我走……
她才醒悟過來。
那些她藏在心多年的話,像爆裂的水管傾瀉而出:
討厭。我一直很討厭媽媽。讓我產生罪惡感,逼我聽你的話,在外面假裝好人,期待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
我知道,
媽媽你太可憐了,
你總是孤身一人,
沒什麼人可以依靠,
所以你才需要我。
但是,對不起,我不能為你而活!你自己想辦法活下去吧。我也會為自己而活。
對不起,辜負你的期待了。但是,反而是辜負你期待的我、丟人現眼的我,才真正覺得活得開心。
至此,這個討好者,終於完成了反擊!
因為她發現,一味討好,換來的不是媽媽的愛和尊重,而是控制和壓榨。
而她也不曾真正愛自己的媽媽,有的只是厭惡。
一個人在討好時,是沒能力建立好的關係的。
因為不能説出「討厭」,便無法真正「喜歡」。
無法拒絕的關係,就無法成為真正深刻的關係。
這些覺悟,不僅源於媽媽多年來給她造成的痛苦,更源於她在逃離討好之後,所嚐到的甜頭。
03
如果一個人在舊的關係被傷害太多了,那麼他可能會躲避所有的舊關係,也可能因此有了嘗試新關係的可能。
小凪的幸運在於,她辭職之後去到的鄉下,是一個包容的空間,她在那裏建立了很多良性的關係。
在這些關係裏,她得到了一些很好的反饋,甚至調整了她對關係的感受,為她日後反抗媽媽積蓄力量。
1. 説出真話後, 被道歉
她去買菜被收錯了錢,一直糾結要不要找老闆翻帳。
當她鼓起勇氣跑到店裏展示單子,下意識得以為收銀員會很兇,緊張得不得了。
結果,人家萬分抱歉地跟她説“對不起!”,還送了她一袋金針菇作為賠禮。
周圍的人哈哈大笑,既沒有輕視她,也沒有責怪收銀員,這讓她感到放鬆。
她在職業介紹所認識了一個女孩坂本,兩人聊得來,於是相約去喝下午茶。
就在兩人相談甚歡,小凪以為自己終於交到真朋友的時候,坂本卻向她推銷起了石頭手鍊。
小凪糾結了很久,內心的討好的聲音不斷出來干擾她,或許是她想改變的決心過於強烈,她最終説出了那句以往不敢説的話:
她騎車離開之後,坂本卻追上來,只為了向她道歉。
小凪對她説:其實我覺得我們聊得很開心,只要不推銷,希望下次還可以再相約喝茶。
這個劇情隱藏了一個人際交往的秘訣:如果在關係的初始就討好,那麼討好的模式將難以打破。
如果一開始,就將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展示出來,你要麼會少一段消耗你的垃圾關係,要麼會增加一段相互尊重的好關係。
果真,她跟坂本後來成為了很好的閨蜜,以及一起規劃未來的商業搭檔。
2. 意外的聆聽
小凪剛到鄉下的時候,非常落魄的她碰到了一位拾荒的婆婆,當時就認定這一定是個住在垃圾堆的老人。
但一次偶然,她撿到婆婆掉落的衣服,婆婆為了感謝,請她進來喝茶,盛邀之下她“被推進”家門。
睜開眼睛的瞬間,沒有髒亂差,沒有垃圾堆,有的只是一個很簡潔、有格調的空間,邊上還有一個大屏幕,放映着美國的經典影片《羅馬假日》。
婆婆拿着茶和自制巧克力棒招待她,吃一口巧克力,再喝一口茶,她鬆了一口氣,眼淚流了下來。
婆婆在一旁輕輕地問:
你來的那天,我看到了,孤身一人騎着車,只帶着一牀被子。有什麼苦衷嗎?
婆婆就坐着,靜靜聽她説。
這樣“意外的”聆聽,在這個鄉下發生了很多次,這是小凪過去不曾得到的温暖。
3. 自己最厭惡的,卻成為別人最喜歡的
小凪一直覺得自己自然捲的頭髮很醜,甚至她一度為了討好男友每天提早起牀,用一個多小時把頭髮燙直。
但搬到鄉下後,鄰居的小女孩小麗卻很喜歡摸她的頭,每次見面都要摸一摸。
自己曾經憎惡的一部分自我,突然被無條件接納,還被當成寶貝,這種感覺對小凪是滿滿的治癒。
更重要的是,她一直覺得小麗跟她很像——
單親媽媽帶大的;
經常無人陪伴;
家裏經濟不如身邊同學……
但小麗卻是個有個性的女孩,她説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會通過思考決定要不要跟一些人做朋友,她覺得當建築工人、自力更生的媽媽很酷。
這份來自小孩的果敢和自信,感染到了小凪。
4. 你不自信,那我幫你相信
小麗的媽媽帶小凪和女兒去兜風,車開到半路,她突然停下來,下車然後對小凪説:你來開。
小凪擺擺手,不斷説:我不行。
(小凪考過駕照的,不過很多年沒開車)
但她不理會小凪的自我否定,直接指示具體的動作。
操作正確的時候鼓勵她——“對了!”;
車子走動之後,再推她一把——“再開快一點”。
就這樣,她在公路上有模有樣地開着車,兩個信任她的小天使就在身旁陪伴鼓勵。
這一幕讓我想起了KnowYourself分享過一個來訪者和諮詢師的故事。
小凪不相信自己能完成一件事,小麗和媽媽一起替她相信了。
其實這一幕或許也讓凪開始相信,一個單親媽媽也是能夠活得精彩的,所以她後來才敢對自己的媽媽説出“你自己想辦法活下去吧”這樣的話。
另外,有趣的是,在心理學的意象裏,開車是一種掌控感的象徵。
小凪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也是在這羣人温暖的包圍中,悄悄強大起來的。
寫 在 最 後
劇的尾聲,小凪邀請了前男友慎二出來約會,就在觀眾以為他兩經歷這麼多終於修成正果時,她卻跟慎二做了告別。
兩人相約去了戀愛時去過的海洋館,想起了當初看到的一條脱離隊伍的沙丁魚。
彼時的小凪希望它努力游回大隊伍中,就像她當初努力讓自己融入同事們、順從媽媽的願望一樣。
而今,她卻相信它一定獨自遊得很好,就像她開始相信自己不攀附討好任何其他人也能活得很好一樣。
夏天結束了,鄉下也拆遷了,所有人都搬了家。
凪的小假期在美好中結束了。
儘管以後沒有大家的陪伴和支持,她對未來也不再是充滿恐懼和逃避。
因為她也已經找到了自己人生穩穩的支點,她體會到:
不再討好的人生,才開始變得有意思。
作者簡介:陳沉沉,一個沉浸、沉靜的心理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