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這是疫苗民族主義。發達國家掌握了這些疫苗,然後將它們囤積起來。直到疫苗即將到期時,才把它們送給我們,有的只剩兩週就過期了。”尼日利亞國家初級衞生保健發展局局長費薩爾·舒艾卜日前憤慨地表示。
尼日利亞10月曾從歐洲接收了250多萬劑阿斯利康疫苗,但其中近一半已於11月到期。為平息本國民眾對疫苗安全性的擔憂,尼日利亞政府上週被迫將這些過期疫苗集中銷燬。
對於這個非洲第一人口大國而言,這顯然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當前,尼日利亞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3萬例。在第四波疫情衝擊下,該國近期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在1000例以上。而該國民眾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僅為6%,他們對更多疫苗供應的迫切期待可想而知。
在非洲,像尼日利亞這樣收到西方過期疫苗的並非個例。早在今年7月世衞組織的統計就顯示,非洲8個國家面臨過期疫苗的困擾。馬拉維、南蘇丹等國都曾被迫銷燬、棄置數萬劑疫苗。聯合國大會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日前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到今年年底,只有5個非洲國家能實現為40%人口接種新冠疫苗的目標。幫助非洲國家獲得足夠可用的疫苗,顯然是全球抗疫重中之重。
與過去“寧可讓疫苗過期也不援外”相比,歐洲有些國家肯對非洲解囊相助是個進步。但它們援助非洲的疫苗既要有數量也要保質量。如果疫苗因各種原因無法使用,那麼捐贈者的誠意就要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馬拉維總統查克維拉曾公開表示,“我們不想讓國民覺得我們什麼都要,我們不是垃圾傾倒場。”
非洲國家被迫銷燬過期疫苗,折射出西方“疫苗民族主義”仍然在作祟。以美國為例,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數據顯示,今年3月至9月該國浪費了至少1510萬劑疫苗。更有美媒報道稱,美國浪費的疫苗數量遠超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疫苗接種數量。南非總統拉馬福薩本月初曾批評説,“富裕國家訂購了超過他們本國人口需求的疫苗,而當我們想要疫苗的時候,他們卻只給我們一些‘殘羹剩飯’,他們表現出的貪婪,的確讓人非常非常失望。”
“疫苗鴻溝”是全球當前戰勝疫情最大阻礙。向有需要的低收入國家伸出援手,是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國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方面,中國始終把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對外援助言必信、行必果。
截至11月底,中國已向非洲提供了約1.8億劑疫苗,幾乎覆蓋所有非洲國家。在不久前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上,中方宣佈將再向非方提供10億劑疫苗。如今,從東非的烏干達,到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韋、莫桑比克,中國援助的新一批疫苗已陸續抵達。而且,中國研發的滅活疫苗保質期普遍在2至3年,且對運輸和儲存條件要求不高,非常契合中低收入國家需求。
“2022年必須是我們結束這場疫情大流行的一年。”這是世衞組織的呼籲。要實現這一目標,全球抗疫版圖就不能有任何一塊短板,必須在疫苗公平分配、中低收入國家廣泛接種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非洲需要雪中送炭的真援助,而不是處理過期疫苗的假捐贈。西方國家應當負起責任,同中國一樣向非洲提供保質保量的疫苗,為全球築起免疫屏障作出努力。全球化的今天,只要還有一個國家沒消除疫情,世界就難言安全。西方國家幫助非洲,實際是在幫助自己。
(國際鋭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