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發力點、重頭戲,“兩區”建設推動北京以更高水平開放,引領更高質量發展。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商務局瞭解到,“兩區”建設啓動一年多以來,北京主動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推出上百項首創性或突破性政策,110多個標誌性項目和功能性平台落地,形成了10項向全國複製推廣的最佳實踐案例,實現了“兩區”建設的良好開局。
“兩區”指的是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北京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北京市“兩區”辦專職副主任劉梅英表示,北京的“兩區”建設有兩個特點:北京是全國目前為止唯一的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北京是全國唯一一個跨了兩個自貿試驗區政策功能的區域,除了享受北京自貿試驗區的政策之外,在大興國際機場還有十平方公里河北自貿試驗區的功能區域。
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釋放政策紅利
今年4月份,由北京CBD管委會聯合北京朝陽海關打造的全市首個“B&R·RCEP創新服務中心”在北京CBD招商服務中心掛牌。該中心將為重點進出口企業提供多項服務,讓企業享受到RCEP即《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帶來的紅利。創新服務中心一方面為“走出去”的企業拓展海外合作渠道,另一方面,也為“走進來”的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支持。
6月14日,記者走進北京CBD招商服務中心,醒目的大屏幕上,顯示着各個國家的關税信息。以RCEP協定/日本到中國進口84核反應堆、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其零件等產品為例,RCEP協定享受0利率,普通税率11%,最惠國税率6%。企業通過這個“RCEP經貿規則一點通”,可以快速選擇最優的税率。
全市首個“B&R·RCEP創新服務中心”在北京CBD招商服務中心掛牌,該中心將為重點進出口企業提供多項“管家式”服務。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今年1月1日,RCEP在東盟六國及中國、新西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四國正式生效。這個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的實施,將極大促進區域經濟增長。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表示,RCEP協定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叫原產地累積規則。這個規則説起來簡單:在確定受惠國產品原產地資格時,把若干個或所有受惠國(地區)視為一個統一的經濟區域。在這個統一的經濟區域內生產、加工產品時所得的增值,可以視為受惠國的本國成分加以累計。但該規則實施起來是一套複雜的機制,目前從一些外貿企業和相關部門反映來看,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因此,充分認識好、利用好原產地累積規則,優化我們的資源配置非常重要,“這樣才能在市場競爭加劇以後,抓住機遇,最終讓規則為我們所用”。
北京商務中心區國際招商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麗文介紹,今年5月份,招商服務中心專門為企業提供了多場線上培訓,還提供原產地證明免費打印、海關AEO高級認證等,幫助企業去了解RCEP規則,提供更有力的通關便利。
就拿税率舉例,RCEP框架下有十個國家,產品的種類很多,每一個產品項下又有很多細分的編碼。每一個編碼項下的產品税率都不一樣。企業如果自己查詢,費時費力,成本比較高。中心開發了“RCEP經貿一點通”系統,企業可以直接方便地查詢。“選擇相應的國家和商品後,點擊查詢,RCEP協定税率、普通税率、最惠國税率等不同類型的税率就同時出現在屏幕上。看似簡單的操作,卻可以為企業節約不小的成本。”
除了網頁端,系統還支持移動端操作。據瞭解,該系統上線後,北京海關又對其進行了升級,可以在系統上實現模糊查詢,目前該系統已經在“單一窗口”公眾號上線,為企業提供免費服務,使企業充分享受關税優惠政策紅利。
據統計,“兩區”建設啓動以來,北京CBD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新認定15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中有8家落户CBD。
營造“類海外”環境,推進國際合作
劉梅英介紹,北京“兩區”建設按照“產業+區域+要素”的推進框架,聚焦4大重點產業(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生物醫藥、綠色金融)的全鏈條開放,推動2個關鍵要素(國際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的全環節改革,抓實2類典型園區的“類海外”環境打造。
2類典型園區中,一類是加快推動中日產業園、中德產業園發展,營造“類海外”環境,利用好“兩區”先行先試的機制,服務解決園區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具體問題,着力吸引一批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落地園區發展。
在位於順義區的北京中德產業園,記者目睹了“未來工廠”車間的情景。機器人在“微縮版車間”忙碌工作,當系統發出指令後,小巧的搬運機器人便自動跑到“亭子”形狀的智能工站下方,將其抬出生產線,然後再將旁邊的智能工站平移進來,組合成新的生產線。這種工廠生產線,被稱為“類樂高模式生產線”。
3月17日,北京順義中德產業園北區,德國威樂水泵公司的工作人員正介紹該公司產品在世界各地的應用。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以前生產不同的產品需要更換不同的生產線,今後通過這種智能化生產線,可以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製。”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總經理林麗華介紹,這裏是德國博世集團籌建的國際化創新中心,擁有智能製造技術研發中心、智能製造場景試驗中心等功能,目前已經幫助一些北京企業實現了工廠的智能化升級。
北京中德產業園是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設立的首個以經濟技術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對德園區,結合北京市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圍繞基礎設施承載、城市更新治理、“類海外”服務配套、空間資源供給等領域,形成產業園規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總投資約67億元的44個重點配套項目。園區內公交聯絡線實現貫通,完成標識與景觀提升工程,增設雙語指示牌、道旗、口袋公園等,形成統一、鮮明的德式氛圍。同時,與麥德龍超市、德國醫谷、慕尼黑皇家啤酒、德嵐西餐廳、德馨咖啡等開展合作,完善國際化商業配套。
園區成立中德產業園管委會,通過內部選拔和全球選聘模式,選派20餘名掌握外語、瞭解產業的國際化人才,組建了“一中一外”運營管理團隊,設立海外辦事處,每個辦事處安排5名專業人員開展海外宣介、項目對接等。同時,組建中德智能製造產業協會,70餘家中德知名企業參與,102位中德合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任委員。
3月17日,北京順義,中德產業園內設有入駐德國企業的歷史展示牆。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據瞭解,海外辦事處已在德國主要城市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推介活動45場,上門走訪《德國知名及隱形冠軍企業招商名錄》單位,產業園在德影響力不斷提升;舉辦中德產業合作發展論壇、中德汽車產業鏈CEO峯會等活動,在慕尼黑車展、弗勞恩霍夫國際創新論壇、漢諾威工業展等國際平台開展專題推介;去年12月23日,國家相關部委和市、區三級聯動舉辦開園儀式,100餘家海內外媒體進行報道,德國柏林州、勃蘭登堡州等表達合作意願。
截至目前,累計落地項目34個,包括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萊茵科斯特中國區總部、安聯保險資管公司、恩格拜生態循環研發總部等。目前首期承載空間4萬平方米的中德大廈入駐重點項目22個,入駐面積率達95%(辦公人員200人),集聚德籍高管及工程師30人,二期20萬平方米加快裝修改造,作為下一步承載空間。在談儲備項目67個,重點包括大眾CARIAD、道依茨中道研究院、顧恩等離子等。籌劃中德集市、慕尼黑和燕京啤酒節、世界盃之夜等系列活動,強化HICOOL全球創業者峯會暨創業大賽等現有品牌,打造具有IP價值的標誌性對德交流活動,塑造有活力的園區“打卡地”。
“保税”政策加持,讓文物貿易不再被“卡脖子”
劉梅英所説的2類典型園區的另一類,則是綜合保税區。
去年10月,一場總價值近50億元的國際文物藝術品博覽會在北京天竺綜保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開幕,這次展覽彙集了1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件展品,多家境外博物館和個人藏家攜珍藏參展。綜保區內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文物藝術品展覽展示,在全國尚屬首次。
境外文物的大規模展出,得益於綜保區的“保税”政策——海外藏品在綜保區展覽展示,不用再繳納大量税費和保證金,從而大大降低了展出的成本。
北京天竺綜保區對文化保税的探索已經持續了7年。目前,天竺綜保區保税藝術品進口規模在全國佔比已接近三分之一,文物進口數量則佔到全國的一半,北京正成為國際文物藝術品交流的重要窗口、海外文物迴流的主要口岸。
近年來,民間藏家到海外蒐羅文物的熱情高漲,但他們買下的文物不能很快“回家”。税費,是最大的“門檻”。
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方——北京文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剛介紹,目前正在通過基地的文物商店,利用“兩區”建設政策以及綜保區政策,促進海外文物迴流。
去年9月份,基地做了一場海外迴流文物的拍賣,來自中國台灣的一批文物、藝術品共計兩百六十多件100%成交。陳剛介紹,海外文物、藝術品進入中國境內,按照相關政策,入境時要繳納1%的關税,以及13%的進口增值税,如果只是展覽展示,則需要交14.13%的保證金。“對於一些企業來説,這是無法承受的。”有了“兩區”和綜保區的相關政策,海外迴流文物、海外藝術品能以保税的形式在這裏展出,成本大幅降低。像去年9月份的海外迴流文物拍賣,所有藝術品進入保税區,在完成正常交易之前,不用完税。
2018年3月,國家四部門聯合認定北京天竺綜保區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為首批“國家文化出口基地”之一。同年,北京市商務委(後改為北京市商務局)、市文物局、北京海關、順義區政府等9部門聯合發文,明確12條措施支持天竺綜保區發展文化貿易,包括開展“區內存儲、區外展拍”業務,降低企業出區擔保費用,便利文化藝術品進出境、文物鑑定所入區就地審核等。
文物鑑定所入區就地審核機制,解決了以往文物鑑定存在的“管轄權”問題。
與普通商品不同,文物在拍賣前,需要鑑定其價值,或者説真偽。文物鑑定所負責文物鑑定,只能在北京市域範圍內進行。而綜保區的另一個概念叫“境內關外”,雖然仍是在國土境內,海關闢出一個專門區域,但進出的貨物就相當於進口和出口。因此,從正常的法律規定上講,文物鑑定所不能入區進行鑑定。而保税區的文物或藝術品走出保税區,則需要海關押保,海關要對其進行價值的核定,企業就得提交文物鑑定所出具的相關證明。這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文物鑑定所入區就地審核機制,使文物鑑定所能在綜保區內設定一個點,文物也就可以就地完成鑑定審核。
博樂徳藝術中心的全新展覽將於6月18日對外開放,“替身與寄生”羣展彙集海內外共10名藝術家新近創作的繪畫、雕塑、裝置等作品。 新京報記者 陳琳 攝
目前,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內,豐富多樣的文化展覽已準備就緒。其中,博樂徳藝術中心的全新展覽將於6月18日對外開放,“替身與寄生”羣展彙集海內外共10名藝術家新近創作的繪畫、雕塑、裝置等作品;“面頰上的舌頭”羣展集合多重藝術表達手法,展示藝術家將無形的內在對話轉化成具體形式的獨特實踐。
博樂德藝術中心負責人鄧小紅介紹,可以説是在“兩區”建設的大背景下,博樂德藝術中心應運而生,“兩區”建設對國際文化貿易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借用保税的優勢,我們在這裏成立了當代藝術空間,藝術空間有兩棟樓,共計兩萬多平方米,包括畫廊、保税倉儲、國際古玩、保税國際運輸、保税國際策展等。等於我們把國際藝術品前產業鏈完整串連起來了。”鄧小紅説,以前這個產業比較分散,或是拍賣,或是金融服務、國際運輸、國際倉儲。“國際藝術品前產業鏈”還是一個新概念,放眼全球也是比較創新和先進的。“無論是買或者賣,在這個區域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解決。無論是‘請進來’或是‘走出去’,我們都能提供完善的、全鏈條的服務。”
也是因為有了國際藝術品保税的政策,近年來,一些以往從未到過中國的國際頂尖藝術家紛至沓來。去年首次有來自13個國家的14家畫廊,集體到中國參展;曾為眾多國際著名藝術家舉辦過個人首展的桑塔畫廊,以前從未進入過亞洲,今年7月也將來到博樂德藝術中心舉辦首展。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陳靜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