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乃是建國以來新中國對外戰爭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透過一場戰爭粉碎了美國的陰謀與輕蔑,向整個世界展現了中國尊嚴不容侵犯。時至今日,國家之繁榮昌盛便由此而來。
當我們回顧那場戰爭,除卻最終揚我國威的成果,更要感念那些因此而犧牲的人民志願軍,他們用鮮血揮灑出國家榮譽,保衞了國家與人民的安全,為此不惜埋骨他鄉。
抗美援朝
一、司令部與中央間的“一條山路”
抗美援朝的勝利不僅在於人民志願軍的艱苦奮鬥、無懼犧牲,更有國家領導人的高瞻遠矚、運籌帷幄。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便在於彭德懷元帥親臨戰場坐鎮於前線,而既然身在戰場之中自然亦有着一幕幕驚險上演,
1951年朝鮮戰場:彭德懷險遭警衞槍擊。
現如今聳立於朝鮮境內的
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是朝鮮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中國志願軍烈士陵園。
而將時間線推回1951年這座陵園尚未建立之時,屹立於此的則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
彭德懷、鄧華、陳賡等一應我軍司令、副司令
在內的高級指揮人員皆在此處,可謂是人民志願軍的腹地,而上述彭德懷險遭警衞槍擊之事便發生於此。
彭德懷
在志願軍司令部之中存在着一隻特殊隊伍,代號為“八分隊”。從本質上其只是一個通信小分隊,之所以稱之特殊是因為它的存在,構建了彭德懷跨越山海與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取得直接聯繫的橋樑。
因此相較之於志願軍司令部的隱蔽,“八分隊”的隱蔽程度更甚前者。
“八分隊”駐紮於距離彭德懷指揮部並不遙遠的一個礦洞當中,兩者間隔着一道山間小徑。因戰機稍縱即逝一切刻不容緩,彭德懷元帥不分晝夜地忙碌於工作當中,且通過“八分隊”與中央取得聯繫、彙報工作或請示的時間也從不固定。
有鑑於這條山路是彭德懷元帥日夜間的必經之處,以及“八分隊”的重要性,一應的警衞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佈置崗哨是必要的,而其中便包括着志願軍司令部警衞團五連負責的一個崗哨。
志願軍
有一日正值午夜時分,大雨滂沱雷電交加,戰士們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冒雨替換崗,隱蔽潛伏在山中。負責五連崗哨的兩名戰士自然也不例外,雖然天氣環境惡劣卻也未敢有絲毫的懈怠。
兩名戰士乃是一位新兵一位老兵的組合,實質上即便是所謂的老兵彼時也只是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兩人站在一處山崗之上,監視着那條通往“八分隊”的山路。
戰士
二、“危機將至”
“那是一道電光?還是?”雨水模糊着視線,一道道閃電劃破蒼穹,以至於突然發現一道光亮的新兵慌忙拉了拉身旁的老兵,復又抹去眼睛處的雨水再度望去。
大雨聲、炸雷聲,一片聲音嘈雜之下老兵並沒有聽清新兵説的什麼,但也及時作出反應,沿着他手指的方向望了過去。
兩人的目光逐一定格在了那道光亮之間,旋即意識到了那是手電筒的光亮。
不過兩人也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反而愈發謹慎,因為司令部上下有着規定,夜間為了保持隱蔽不能有任何存在暴露可能的光亮發出,而手電筒也在這一範疇之內。
戰鬥
“如果是自己人不可能不清楚這一紀律,難道是?”“手電筒會增加司令部暴露的風險”
一時之間兩人腦海當中閃過無數念頭,而與此同時他們也果斷的做出決定要作出反應,及時阻攔一切或將發生的風險。
尤其是當兩人不約而同發現,不僅一道光亮,時而兩道、三道明滅不定,且光亮移動的方向直指司令部駐紮的大洞口。面對這一狀況,老兵當機立斷朝着光亮上方的天空鳴槍示警。
在相關的戰時條例之中規定着,夜間發現光亮可開槍示警,對方務必及時關閉手電燈,原地駐足接受檢查。然而老兵一槍過後,對方並沒有作出任何的反應,甚至不曾停步依舊緩緩移動着。為此一旁的新兵按捺不住再度朝着光亮上空開槍示警。
抗美援朝
此情此景,兩人皆是略有心慌,畢竟天氣環境惡劣,雷聲雨聲嘈雜之下很大概率對方並沒有聽清楚鳴槍的聲音,因此方才肆無忌憚的繼續前行。
雖然有此猜測,但是兩人顯然不敢完全憑藉一個猜測便有所懈怠,因此在老兵的示意之下兩人就近散開,找到了合適的掩體隱蔽,以備異常狀況的發生。
除此之外他們依舊不曾放棄鳴槍示警的打算,老兵再度開了一槍,並放聲大喊責令對方關上手電筒。
但是無論槍聲又或他的喊聲皆淹沒在風雨之中,並未能夠傳達給光亮處。
由此一番掙扎之後,老兵果斷的向附近哨所接連鳴槍三聲示警,向哨所報告了異常狀況的發生。有關方面聽到彙報立刻做出反應,不過其間畢竟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因此險些真正導致意外的發生。
戰鬥
三、正面開槍
向哨所作出彙報之後,兩人依舊時刻注視着那邊的一切動向,兩人相視一眼握槍的雙手不由更緊了幾分。然而恰在此時,那道手電筒竟是直接向着二人照了過來,本就緊張的新兵戰士頓時放聲高喊,叱令對方停止前進,否則便要開槍。
那道光亮並未因他的呼喊而就此熄滅,反而依舊閃爍着在兩人周邊來回,愈發緊張的新兵戰士終於按捺不住朝着光亮方向扣動了扳機,“砰”的一聲子彈在光亮處炸響。
或許直到此時光亮處的人才發覺了這邊崗哨處焦急的二人,手電筒瞬間應聲熄滅,然而不等新兵緊繃的心絃有所鬆懈,復又有接連三四道手電筒光亮朝着新兵的方向激射而去。
然而開過第一槍之後新兵的危機感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畢竟危機之時作為最後底牌的槍支一旦開火,他下意識的便會有過激的自衞反應。由此回應那些光亮的自然是接連兩發子彈。
戰鬥
數道手電筒光瞬間熄滅,且隨着愈發接近,兩人清晰地聽到了對方喝罵的聲音。或是因為聲音較為耳熟,以至於兩人腦海之中瞬間掀起一陣驚濤駭浪,
任由一行幾人逐漸靠近,並將二人圍攏,而當兩人看到一行人中心處簇擁的彭德懷,頓時如墜冰窖。
與此同時,方才獲取兩人三連鳴槍示警彙報的哨所防務人員已經趕到現場。
“怎麼回事?”趕到現場的防務人員眼見彭德懷身處其中與兩名戰士相對而立,念及方才接連的槍聲,瞬間意識到了無論是怎樣的問題,必然是非常嚴重的。
面對這一問題雙方卻是各執一詞,那名新兵戰士漲紅了臉,稱
“我們只是報警……”
而彭德懷身旁的警務員瞬間怒火叢生反詰道,
“報警?向首長連開三槍報的什麼警?”
新兵戰士不甘退讓但聲勢顯然弱了幾分,
“你們打着手電筒違反了規定,還不聽哨兵的制止……”
志願軍
言至此處負責防務的相關人員,時任警衞團五連文化教員的董安瀾以及一班郭班長兩人已經明白了事件的大致經過。本着儘快息事寧人、解決問題的初衷,董安瀾提出讓彭德懷的一應警務人員護送彭德懷先行返回,他會盡快將整件事情調查清楚。
畢竟讓彭德懷在這裏淋着雨,且不説耽誤重要工作,萬一首長有什麼身體狀況發生,在這惡劣環境之下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彭德懷卻突然發聲:
“我看問題也沒有那麼複雜嘛!問題的根源還是因為不應該打開手電筒,既然有着夜間不能隨意打開手電筒的條例規定,任何人都是要遵守的。所以問題不在他們身上。”
抗美援朝
彭德懷擺手攔下了作出將會深究態度的董安瀾,並且上前一步拍了拍那名新兵戰士的肩膀。其間言下之意呼之欲出,首先便是
就事論事的將問題本質道出,坦然承認自己警務人員打開手電的錯誤性,此外亦不乏為兩名戰士開脱的意思,由此便令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鑑於彭德懷的舉動,新兵戰士心中懸着的大石落地,取而代之的則是慢慢地後怕與愧疚,因此果斷向彭德懷道歉,反省自己方才不明狀況就開槍的過失。
彭德懷依舊搖頭否定了新兵戰士將一應過失攬在自己身上的狀況,而是指出自己並沒有發生意外,包括其他人也都沒有受傷,就這樣過去吧。
不過離去之前,彭德懷依舊擔心方才發生的問題會導致兩名戰士受到不公正對待,所以特意叮囑了董安瀾兩名戰士沒有任何責任,而導致問題發生的根源在自己的警衞團以及自己沒有及時阻止。
彭德懷
四、炮火之下司令部的足跡
經由上述事件的發生不難窺見戰場之中的緊張狀況,但實質上一切並非毫無緣由且必要的,因為
戰爭之時針對我軍司令部的打擊從未停止,而沿着司令部的足跡便能窺見其中的危險程度,以及彭德懷元帥在抗美援朝過程當中的“不安全”。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司令部是不斷轉移的,其間不僅在於戰爭的發展狀況,也在於暴露之後敵人不遺餘力的打擊。因此,一應司令部的駐紮地往往會選擇在礦洞之中,一如上述事件發生的檜倉地區便是一座廢棄金礦。
滲水、缺氧、潮濕……其間環境的惡劣超乎想象,往往遇到礦洞低矮處磕碰腦袋是常有的事情,而辦公環境的照明設施也只是一根根蠟燭。而之所以選擇在這一環境當中,最為直接的原因莫過於防空防炮,一切也因彭德懷兩度險遭炮擊而來。
朝鮮大榆洞地區在抗美援朝戰爭過程當中也曾是志願軍司令部的舊址,然而圍繞此處發生的卻有着一場莫大的悲劇。
彭德懷
1950年11月25日七點,志願軍司令附近空域突然發現有敵機闖入的跡象,因此司令部一應防務人員迅速做出反應,掩護彭德懷進入防空洞,
而在那座作為作戰室的小木屋當中,毛岸英、高瑞欣等共計四人仍在堅守工作崗位。
當完成一應刻不容緩的工作之後,趕在十一點四家敵機抵達之前撤出了作戰室。四架敵機呼嘯而過之後,毛岸英等人堅持重回工作崗位。
然而卻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四架敵機離去之後復又有四架敵機緊隨而來,察覺到作戰室當中有人在活動,瞬間近百枚燃燒彈傾瀉而出,作戰室淹沒於火海當中。
其中兩位參謀逃生,而毛岸英與高瑞欣卻壯烈犧牲。
空寺洞同樣也是志願軍司令部的舊址之一,而在此處司令部亦曾遭遇了敵軍空襲。
毛岸英
彼時經過戰場形勢發展,司令部作出了向空寺洞轉移的決定,彭德懷自然是第一批轉移的人。當抵達空寺洞地區後正值深夜,因此司令部決定暫作休整,此後再尋找合適且安全的駐紮地。
彭德懷一行人的休息處是一座土房子,至關重要的是房子旁有着一個狹小的防空洞,解決了相應的安全隱患,而正是因此方才令彭德懷等人逃過一劫。
待到深夜之際,負責值守的警衞突然聽到了天空之中發動機轟鳴的聲音,並且迅速用力拍門叫醒眾人。原本就時刻緊繃心絃的眾人並未因熟睡而放鬆警惕,迅速做出反應在十幾秒內全部進入了防空洞之中。
兩架敵機緊隨其後便出現在眾人頭頂並呼嘯而過,不過似乎察覺到了異樣,敵機在空中掉頭並降低飛行高度向下俯衝,機槍朝着防空洞口一陣掃射,導致塵土飛濺。
戰鬥
一番掃射之後似見地面並無任何反應,敵機就此撤退,而當塵埃落定確認周邊一切安全之後,被戰士們擠進防空洞最深處的彭德懷方才從中走出,倍感慶幸的長嘆一聲。
從險遭槍擊以及兩度險遭敵襲,我們不難窺見戰爭的驚險,又或從司令部的不斷遷移以及駐紮地的惡劣環境,也不難想象那些為國征戰的志願軍戰士由上至下的生活狀況。
但即便如此,他們依舊選擇了這份艱難的生活,並時刻做好了為之奉獻生命的準備,無關其他只因心中沉甸甸的“中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