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地震監測預報“定心丸”蔣海昆:國內地震自動速報2分鐘就能自動定位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6月1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應急管理系統黨員代表圍繞“為安全守護 為生命逆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蔣海昆是中國地震台網中心黨委委員、科技委主任,二級研究員。他長期從事地震預測研究,先後參與汶川8.0級、玉樹7.0級等十餘次中強以上地震的現場震情跟蹤,為正確判定震後趨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同事眼中,蔣海昆就是災區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主心骨”、“定心丸”。

工作36年,蔣海昆見證了幾十年來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是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親歷者和參與者。

“這幾年來,地震監測能力有了顯著提升。”蔣海昆説,一方面地震定位時間顯著縮短,另一方面地震定位精度也明顯提高。我國國內地震的自動速報定位時間是2分鐘左右,人工修訂的正式速報1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比以前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他舉例説,1976年唐山地震的時候,台網幾個小時都沒有定位出來地震到底發生在哪裏,直到唐山的同志開車到北京向中央彙報,才知道地震是在唐山發生的;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們地震定位用了13分鐘;今年5月22日青海瑪多地震,發生在我們監測能力相對弱的區域,但僅僅用了9分鐘。

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地震系統的“地震人”積極融入國家機構改革的大局,融入“全災種、大應急”工作格局,積極開展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監測速報。蔣海昆介紹,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時間已經從以前的一個多小時縮短到現在的20分鐘。此外,地震速報微博每年閲讀量超過20億,地震信息能在一分鐘之內覆蓋到上億網民,滿足公眾及時瞭解地震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地震預測研究現在是一個沒有攻破的世界性科學難題,是一個非常冷的“冷板凳”行業,但仍有一批甘於清貧、甘於寂寞的科學家在堅守。蔣海昆説,他到過很多地震現場,看到地震災害給人民羣眾帶來的傷害,更加堅定要做好“人民守夜人”、保護人民安全的決心,繼續堅持地震監測預報研究,“任何一個冷門的科學都需要有人去探索,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董鑫

編輯/馬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