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未成年人在被“設圈”收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
記者:宋宇晟
近日,“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的新聞引發網友關注。這一話題登上熱搜的同時,其背後的“設圈”也漸浮出水面。
“設圈”是個什麼圈?一幅畫為什麼能賣出如此高價?中新網記者連日來採訪了多位圈內人,試圖揭開這個小眾圈子的冰山一角。
“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事件中涉及的一幅作品。網頁截圖
“天價”畫稿背後的圈子
據媒體報道,一位家長髮現女兒芙芙半年內在“設圈”約稿買畫花費70萬元後,要求畫手退款。其中金額最高的一單是畫手“白琴”的作品,價值7萬元。
隨後,“白琴”在其微博公開表示,和家長溝通後,雙方都同意退款6萬。
未成年人斥巨資約畫稿事件,讓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一幅漫畫作品,竟然能賣到幾萬?更讓人想不通的是,買家高價買來的作品還不去做公開展示。
在很多人觀念裏,花大價錢買下一件只存在於電腦中的作品,有些不可思議。但圈內人不這麼看。
已入圈兩年、前後花費近十萬的“長安”告訴記者,“90後”“00後”二次元相關的圈子非常多,並且每個圈子內都有通過消費實現個人精神追求的玩法。她認為,這並不難理解。就像“60後”的郵幣卡、“70後”的煙酒茶、“80後”的鞋和遊戲外設一樣,“90後”“00後”也有屬於他們的愛好和小圈子。
入圈兩三年的“他玉”把這稱為“一種沒營養的愛好”,“就彷彿遊戲充錢之類的,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甚至存在一定浪費,但我能從中得到快樂。”
某美術外包交易平台上的畫手
“設圈”是個什麼圈
而具體到此次引發關注的“設圈”,這是一個繪製自創人物形象的圈子。這裏的“設”指人設、即人物形象設計,圈內人就根據設定做出人物形象,有些還會就此做出實物,如畫集、娃娃等。
如果要給“設圈”裏的人分類,大致有兩種人:一種是設定人物形象的;另一種是把這種形象變成漫畫作品。在圈內,約畫的人出錢,被稱為“老闆”;畫出具體形象的人則是“畫手”。
“長安”屬於前者。她2019年開始大量約稿,就是因為不會畫畫又想擁有獨有的形象,才去定製立繪、人設。
類似的圈內人還有“蕭英”,她在2018年末時入圈,當時是為了給自己寫的小説裏的主角約人設圖、封面圖。這次約畫稿總共花了350元。
“蕭英”説,最初入圈的時候,大家都比較看重私人稿件的“獨享權”。“花錢買的稿子要只有我能用。社交賬號要求用頭像來表明身份,頭像就成了展現個性的一種渠道。定製‘人設’約稿,就是出於這樣的心理。”
同樣在2018年入圈的“小娜”則是“設圈”的畫手。畫畫是她的興趣愛好,最開始接稿則是作為兼職賺點零花錢。
某美術外包交易平台截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按“小娜”的説法,定製卡通二次元虛擬“人設”這種事情一直存在。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也不會一直不變。
由於“設圈”起初約畫稿的費用並不很高,隨着入圈人數增多,一些圈內畫得好的畫手接單越來越多,工作也出現積壓。約稿人為了能約上滿意的畫手或儘早拿到作品,就開始加錢。
“小娜”告訴中新網記者,“設圈”此前從來沒有像這兩年發展這麼迅速甚至離譜。“以前多是私人或者商用的零散約稿,而現在人羣聚集之後形成了一個小眾圈子的產業鏈,甚至連畫稿上打的水印都有了產業鏈。”
對於這兩年稿價飛漲的情況,有圈內人向記者透露,早在一年半以前,已有知名畫手可以做到月入2萬元。
“他玉”覺得,在規模迅速擴大的同時,圈子也開始出現惡性循環。“畫手嚐到甜頭大量湧入,‘老闆’為了約畫也大量進圈。價格當然也就隨之水漲船高。”
也是由於價格被推高,圈內漸漸開始出現拍賣約稿的情況。
“他玉”2019年成為了一個“設圈”羣的管理。按她的説法,那時拍賣約畫稿已經比較成氣候了。
記者從圈內獲悉,這種“拍賣”參與人數並不固定。“如果主題新穎、設計出眾,大概會有六七十人競拍,因為同時會有十幾個設定。當然,圍觀人數遠大於參與競價的人數。過程一般是:提前幾天發預告,感興趣的人進羣,然後準時開始拍賣,基本都是100元起拍,大家在相冊下出價。畫手根據情況截止,截止後出價最高得。”至於成交價格,便宜的要兩三百,高的則有幾萬元。
微博截圖
圈裏的那些“黑話”
伴隨着拍賣價格一路飆升,這個圈子也在變化,以至於“到後來拍賣設定不上萬,某些畫手會覺得很丟臉”。
在“蕭英”看來,此時,拍賣設定逐漸變成了一種羣聚性的、強競爭的競價遊戲。
一個後果就是慢慢衍生出“巨人車”。
所謂“巨人車”是“設圈”的“黑話”,是指多人分攤畫稿費用,共同購買畫手作品,一起“養”同一個“人設”的情況,而組織者被稱為“車頭”。部分“車”內甚至超過50人。
“巨人車”的出現當然和超高的價格有密切關係。剛開始,一些競價者雖然很喜歡某作品,但只有一個人無法競價到如此高位,於是大家開始向畫手申請能否三五人“共養”。例如,一張2000元的畫稿分攤給5個人,最後就是一人出400元。這就是“巨人車”的雛形。
“共養”的人數不斷增長,從10人到50人,甚至還出現過100人“共養”一個“人設”作品。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巨人車”。
“共養”人數分攤也稀釋了天價畫稿帶來的負擔,如果是一張定價2000元的頭像,分攤給50人的“巨人車”,也不過每人出40元。
一位圈內人告訴記者,這愈發刺激了報價的誇張程度,不少經濟能力有限的初高中生也湧進“設圈”,“因為他們只用花40元就能得到一張‘價值2000元’的畫”。
某美術外包交易平台簡介截圖
不再“獨特”
此時的“設圈”似乎已經和最初的那個小圈子完全不同了。
當回過頭去看“蕭英”所説的進圈時追求的所謂“獨特”與“個性表達”時,我們會發現,它已經在“巨人車”面前消耗殆盡了。和其他49個人“共養”一幅作品,怎麼能説是“獨有”“獨享”呢?
一些圈內人也很苦惱。有人告訴記者,“如果我們還想要更多好看的稿子,就只能服從於這種趨勢,而在這種趨勢下,找一個稱心如意的畫手來畫畫已經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我們覺得畫得好看的畫手只有那一小撮。”
最終,約來的畫稿就只是一張圖,不再是展現“個性”的東西了。
從一位圈內畫手的角度看,“設圈”的創造力正在一點點消失。“一些畫手會奮不顧身地投入,去模仿高價的畫手、揣摩有錢‘金主’的喜好。”
這位受訪者認為,如今整個小圈子都是以日系二次元畫風為導向,沉迷於這樣的元素堆砌審美單一的畫,對於業餘畫手而言並不利於審美的提升,對於專業畫手而言甚至是一種自我表達與風格的折損。
微博截圖
“每個人都被裹挾了”
記者在此次採訪中注意到,雖然“設圈”是個年輕人的圈子,而且幾乎全部受訪者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但他們都清晰地意識到這個小圈子出現了問題。
有受訪者直言,“設圈”看起來很有組織紀律,“約稿”“拍賣”流程完備,各種專有名詞層出不窮,但是它又非常無序,非常缺乏組織與紀律,亂象迭出。
記者瞭解到,在“13歲女孩花70萬買畫”成為熱議話題前的相當一段時間內,“設圈”已出現過諸多“未成年騙稿”事件。
有圈內畫手覺得,畫手在合法納税的前提下,賣畫賺錢沒什麼不對;從約稿的買家來看,怎麼花錢是他們的自由,也沒什麼不對。但“偷錢出來消費的甲方”本身就大有問題。
另一位受訪者覺得,圈子裏也確實有一些畫手“是被金錢迷了眼”,大家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各出奇招”。其中的版權、納税問題多到無法一一列舉。結果是“泥沙俱下,每個人都被這些東西給裹挾了”。
在採訪最後,“他玉”這樣告訴記者,她本以為這樣混亂的情況只是“設圈”的一個過渡期,但“這個過渡期的陣痛有點過於長了,大家慢慢變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也並不能改變什麼”。
而所有這些年輕的受訪者,都曾向記者表達過“希望這個圈子改變”的想法。有人直言,期待這次“出圈”的討論能成為“設圈”改變的契機。
(受訪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