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化合作,多地在行動。
重慶 圖片來源:pixabay網
文 | 新京智庫首席研究員 柯鋭
不久前發佈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羣。”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羣出人意料地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並列,在19個城市羣中位列“優化提升”的第一方陣。
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成渝、長江中游兩大城市羣的這一定位,值得關注。
這兩大城市羣地位提升
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成渝、長江中游兩大城市羣站上了C位。
其28章第一節“推動城市羣一體化發展”中指出,以促進城市羣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武漢 圖片來源:unsplash官網
之後,分別以優化提升、發展壯大、培育發展三個梯度,對19個城市羣進行了分類規劃,原文是這樣的:
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羣,
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羣,
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羣。
顯然,這個分類,體現和尊重了這些城市羣不同的發展程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其中,優化提升的5大城市羣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是中國城市羣的翹楚,發展成熟度高,其經濟規模佔全國GDP的比重大,是中國經濟的主引擎。這三個城市羣作為中國城市羣的第一梯隊,可謂實至名歸。
緊隨其後的成渝、長江中游兩大城市羣則屬於後發“新秀”。五年前,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對城市羣是這樣佈局的:
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羣,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羣,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羣。
彼時,長江中游、成渝城市羣尚處於“發展壯大”之列。
此次,這兩大城市羣由“發展壯大”變為“優化提升”,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同居第一梯隊,表明這兩個城市羣的地位獲得提升。
兩大城市羣肩負重大戰略使命
在我國“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長江中游位於其中的一“橫”,即沿長江通道橫軸;成渝城市羣則處於沿長江通道橫軸和包昆通道縱軸的交匯地帶。
這兩大城市羣,是全國重要的城鎮化區域,具有承東啓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
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並列,優化提升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羣,不但體現了區域戰略統籌機制,也契合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等區域發展戰略中,這兩大城市羣肩負重任。
長沙 圖片來源:pixabay官網
綱要提出了這些表述: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羣協同發展,加快武漢、長株潭都市圈建設,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重要經濟中心”“全國重要增長極”,這意味着兩大城市羣要擔負打造全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角色。
按照國務院批覆的《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規劃》,長江中游城市羣是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羣和環鄱陽湖城市羣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羣。當前,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羣、環鄱陽湖城市羣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
而根據《成渝城市羣發展規劃》,成渝城市羣則包括重慶市的渝中、萬州、黔江等27 個區(縣)以及重慶市的開州、雲陽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等15 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
20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在其發表的《大城市羣:東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先提出了大城市羣這一概念。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中國長三角在內的大城市羣獲得了巨大發展。
南昌 圖片來源:unsplash官網
當前,快速的城市化仍然是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而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加快內循環,城市羣更是關鍵。
成渝、長江中游兩大城市羣,位居中西部,已經具備較好的基礎,進一步優化發展,提升能級,既利於區域平衡發展,也可以在我國廣袤的中西部形成新的增長極,為中國經濟鍛造新引擎、新動能。
當前,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羣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人口和資源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重慶、成都、武漢、長沙、南昌等中心城市預計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仍將保持快速增長階段。
實際上,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羣近年來發展成績可圈可點。
以長江中游城市羣為例,根據2015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中游城市羣發展規劃》,其到2020年的人均GDP目標為7.5萬元。
2017年,長江中游城市羣人均GDP為63000元,在中國七大城市羣中,排名第四,居於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之後。
當年,成渝城市羣則以53000元,排名第六,居於關中平原城市羣(60000元)之後。
2018年,長江中游城市羣人均GDP則達到10.48萬元,提前實現了規劃目標。
推動一體化合作,多地在行動
區域一體化是共同體集約高效發展的途徑,也是大城市羣優化提升的主題。其中,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非常關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羣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然而,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羣等城市羣相比,當前,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羣在協同、引領發展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補上的短板。
圖片來源:unsplash官網
以交通為例,武漢距南昌、長沙均有300公里左右,其間地形複雜,不像前三大城市羣以平原地勢為主。這種複雜的地形對交通物流會有一定影響。
當前,乘坐動車,從成都到武漢,需9小時;從重慶到武漢,也需7小時。重慶到上海,則需12個小時左右。
實際上,成都距離武漢1200公里左右,而重慶距武漢僅1000公里左右。在中東部,同樣的距離,一般高鐵5個小時左右就可到達。
可見,在這兩大城市羣之間,如何實現更便捷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優化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非常迫切。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規劃綱要在“交通強國建設工程”中提出,建設成都重慶至上海沿江高鐵。
沿江高鐵是活躍成渝、長江中游、長三角地區的交通命脈,也必將對成渝、長江中游兩大城市羣的交通改善和優化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當前,推動城市羣協同發展,多地已在行動。
3月16日至17日,湖北省黨政代表團赴江西學習考察,並召開江西·湖北兩省合作發展交流座談會,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羣協同發展。
在此前的2月下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商務部門在武漢舉行長江中游城市集羣商務發展第一次聯席會議,共同發佈了《長江中游城市集羣商務發展武漢宣言》。
《宣言》提出要建立商貿流通等一體化合作機制,努力跨越行政區劃界限,消除市場壁壘,促進商務發展資源優化配置,着力在商務發展一體化合作機制上取得突破。
在西南地區,川渝的“雙城經濟圈”式合作,已在能源、地質、科技等多領域全面展開。
可以預計,在“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中,隨着重慶、成都、武漢等中心城市自身的輻射帶動能力繼續增強,城市羣一體化合作縱深發展,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羣的能級將得到優化提升,具備更加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進而為中國經濟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鄭偉彬 實習生:餘丹 校對:趙琳
投稿、合作、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從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看美國戰略的侷限性
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浙江為何被賦予這一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