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經濟日報】;
“攔、泄、蓄、分、行、排”是防禦淮河水災的主要舉措,為此淮河上下游建設了20多個行蓄洪區。位於安徽阜南縣王家壩閘邊上的蒙窪蓄洪區就是其中之一。
王家壩閘管理處主任張家潁告訴記者:“由於位於淮河從上游進入中游的關鍵地段,在洪水削峯中能起到關鍵作用,自上世紀50年代初王家壩閘建成以來,蒙窪蓄洪區啓用了16次。”
今年55歲的張洪海原來家住蒙窪蓄洪區和諧村自由莊台,從小在狹窄的莊台上長大。“窪裏的高地就這麼一點,為了避免開閘蓄洪時被淹,大家只能在莊台上建房。莊台狹窄,只好房擠着房,路窄到兩輛電動自行車都錯不開。一家6口擠在三間總共60平方米的小房裏。”回憶起過去的日子,張洪海不勝感慨,“衞生條件不好。”
為補齊淮河行蓄洪區經濟社會發展短板,2018年以來,安徽省出台實施了《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規劃(2018—2025年)》,重點推進人口安置、莊台構築、保莊圩修築、保莊圩達標改造、行洪區調整,安置低窪地人口和超容量安置人口64.46萬人,總投資約319.94億元。
在各級財政資金的幫扶下,張洪海一家於2020年秋搬到了王家壩鎮保莊圩裏的新家。“這裏水電網齊全,環境整潔衞生,路也寬了。”在寬敞明亮的新家裏,張洪海笑着説,“新居三室一廳,足有120平方米。遠在重慶的孫輩每年寒暑假也願意回來住了。”
過上好日子的莊台移民遠不止張洪海一家。“過去三年一小澇、五年一大災,夏天洪水來了,全家都要搬走。現在再也不用擔心了,安置點新居已經建好,周邊還配套建設了公交站、中小學、幼兒園、銀行、超市、衞生院……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住這裏跟住城裏一樣。”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黃灣鄉梨園村村民王莉説,“這裏距離原來的村莊只有幾公里,村莊部分復墾成為耕地,安全有保障、生產生活兩不誤。”
王莉所在的滁州市鳳陽縣黃灣鄉是當地淮河行蓄洪區安全建設的主戰場,共涉及搬遷安置居民3301户10076人。為讓搬遷羣眾過上好日子,近年來,黃灣鄉一方面根據“藍色走淮河”旅遊規劃,結合淮河風光特點,大力發展旅遊業、農家樂,促進農業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另一方面憑藉距離縣工業園區近的地理優勢,為羣眾務工就業搭建平台,鼓勵羣眾就近就業、創業,尋找適合的增收門路,羣眾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有收入,能致富,大家才能真正願意就地‘安營紮寨’。隨着搬遷後鎮區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口聚集多了,商機也多了。”黃灣鄉喜陽陽酒店經營者張茂燕介紹,這幾年鄉親們陸續開起了飯店、超市,有的做裝修,有的跑運輸,“2021年,我家飯店收入超過了15萬元,今年生意也可以,日子越來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