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岩官河古道工程早已雛形初現,只等待最後揭幕。
“官河”指的是官方開鑿的運河,2019年開工的“官河古道”是一個沿官河沿岸佈置的城市綠道工程。
這是市民休閒遊憩、旅遊觀光的新線路,同時也是一條喚醒城市記憶的歷史文化長廊。
往事越千年,在黃岩的發展史上,宋代尤其南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展階段。這項目被稱為黃岩城市建設“一號工程”,着墨獨特“宋韻”風情,彰顯地域文化自信。
黃岩古稱“永寧”,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立縣,至今已有1300多年。
唐前期,台州尚是偏遠荒蕪的貶謫之地,直到南宋紹興8年(1138年)宋高宗定都臨安,黃岩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南宋期間——
黃岩物阜民豐,台温驛道穿城而過,水陸交通便利,有“黃岩熟、台州足”的美譽;人文興盛,黃岩人考中進士的達183人,杜範被稱為“南宋第一宰相”;此時黃岩的乳橘也名聲鵲起,宋高宗稱之為“天下第一果實”……
永寧江潮起潮落,南宋意韻綿延悠遠。
黃岩的古護城河由東官河、西官河、南官河、永寧江“一江三河”環繞而成,長達5.6公里,三條官河開鑿於晚唐至五代吳越國時期,成型於北宋,鼎盛於南宋,呈現出“河包城、城包河、河成網、橋成羣”的“心形”“江灣水島”城市格局。黃岩城內佈局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稱,街巷縱橫,臨街開店,臨河通船,槳聲燈影,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
時至今日,黃岩的官河沿岸依舊保留“宋韻”,官河古道周邊分佈着瑞隆感應塔、五洞橋、黃岩孔廟、沙埠青瓷窯址、委羽山大有宮等多處古蹟,並有九峯公園、黃岩博物館等著名人文景觀。
日前,官河古道重要節點之一的五洞橋入口改造工程驚豔亮相。
五洞橋現位於黃岩城西西街與橋上街之間,古稱西橋,也叫孝友橋。宋元祐六年(1091年),黃岩知縣張元仲發動民眾跨河建橋,民眾感其德,呼之孝友橋。但該橋終毀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同年,西橋重建,即今五洞橋。
五洞橋造型精巧別緻,氣勢恢宏。每一橋洞由青油石築壘成拱橋,然後五座拱橋環環相扣,相形成趣,如長虹橫跨西浦。
修建五洞橋的是趙伯澐。
南宋初,北方宋室皇族大批南下定居。紹興五年(1135年),趙宋宗室燕王德昭第六世趙子英任黃岩縣丞,滿任後留家西橋,為黃岩趙氏始祖,所居之處在橋上街西邊,稱“上趙”。趙氏南宋百年間成為黃岩望族,聚居在橋上街。南宋時期,趙氏科舉中進士為黃岩最多,共19人。
有800多年曆史的五洞橋,曾長期是黃岩通向永嘉等地的水陸交通要道,500多米長的橋上街,遍佈商號,經營大小數百種商品交易,每逢集市日,人流如潮。1963年另闢公路幹線,橋上街逐漸失去地域優勢,商業衰落。
2016年5月,黃岩嶼頭髮掘出一座南宋古墓,出土了各種絲綢品,其文物價值之高被稱為”宋服之冠”,這一重大發現震驚了全國考古界,央視的《發現中國》、《國寶檔案》等欄目濃墨重彩地進行了報道。
南宋古墓的主人是誰?
據考證,就是建造五洞橋的趙伯澐,如今在五洞橋邊上,樹立着一座趙伯澐的塑像,衣袂飄飄,驚訝着古老官河的滄桑變化。
官河與天然河流相互溝通,形成了覆蓋温黃平原的水道網,兼具航運、排澇、灌溉等多種功能。尤其是南官河自小南門折南經十里鋪,往東南流經今路橋區,再南達温嶺街,橫跨西江、金清兩大水系,素有“浙東小運河”之稱,對温黃平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便利的交通,催生出發達的商貿。
在黃岩老城區以及院橋秀嶺,依舊還保留着“新羅坊”的地名。新羅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國家之一,新羅坊是兩宋時期朝鮮及日本商人居住地。
海外商人為何來到黃岩?
學者們認為他們主要為“沙埠青瓷”而來。
沙埠窯三面羣山環繞,陸路交通不便,但水路交通卻極為便利。現在看來,沙埠、院橋這一帶,水道縱橫,古時水道更加寬大,船隻可以直通出海。大量精美的青瓷器通過官河、永寧江出海,遠銷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諸國。因此,沙埠窯遺址2015年被列入台州地區海上絲綢之路史蹟之一。
1956年,因修建秀嶺水庫,沙埠窯被偶然發現,打破了“台州無瓷”的傳統認識。
沙埠青瓷窯址(羣)共有七處窯址遺蹟,是唐、五代、兩宋時期的重要窯址羣。整個沙埠窯遺址保護規劃範圍660多公頃,涉及核心區遺址公園等規劃面積約310公頃。
2019年10月,沙埠窯升格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2019年,沙埠窯竹家嶺窯址、鳳凰山窯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發掘。竹家嶺窯址揭露出長達72.32米規模龐大的龍窯窯爐,為浙江地區目前已發掘的兩宋時期保存最為完好、結構最為清晰的窯爐遺蹟;鳳凰山窯址揭露出至少兩個時期的龍窯窯爐,並與廢品堆積相對應。窯爐區域出土的瓷器和窯具,嬰戲紋、鳳凰紋、鸚鵡紋為國內特有,醬釉產品為兩宋時期浙江地區特有產品,為探索沙埠青瓷窯燒造歷史、產品結構、廢品傾倒方式及燒造技術演變等提供了詳實資料。
2019年,竹家嶺窯址考古發掘入選浙江省“十大考古重要發現”。
走進官河古道邊上的黃岩博物館,有一個名為“千峯翠色”的主題展廳,陳列了大量沙埠窯出土的青瓷文物。沙埠窯青瓷釉色青翠,紋飾精美,獨樹一幟。其裝飾手法多樣,以刻劃紋為主,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可以與耀州窯青瓷相媲美,極具藝術價值。
沙埠窯青瓷窯場總面積約八萬平方米之多,文化堆積層十分豐富,不同時期的燒造遺棄物較為明顯,一般堆積層1—2米,最厚處達6米。當地村民自古流傳着“九龍透天”的故事傳説,足以見當年窯業之盛。
沙埠窯在兩宋時期到達巔峯,但是南宋之後就突然銷聲匿跡了。
沙埠窯消失的原因,專家們眾説紛紜,黃岩籍作家朱幼棣先生在《沙埠古窯與海上絲綢之路》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縱觀沙埠古代陶瓷業的興衰,可以發現,黃岩的經濟發展與對外交流對外開放是密切相關的。外向型經濟歷史上就是黃岩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海波流,滾滾滔滔,我們的祖先,既有腳踏實地地堅守與耕耘,也有燒窯制瓷的智慧與文明,更有漂泊天涯的勇敢與浪漫。”
目前,黃岩孔廟公園即將完工,通過綠道,它與官河古道有機融合在一起。
孔廟即夫子廟,又作文廟,是紀念孔子的祠廟建築,傳統的中國城市都有文廟,始建於唐代的黃岩孔廟是台州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古建築羣,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黃岩孔廟還曾作為黃岩師範、黃岩文化館的場所,一直是黃岩的文脈所在。
孔廟的有機更新,按照歷史樣式,復原萬仞宮牆、欞星門、明倫堂和教諭衙等,完整孔廟“建築制度”,同時增加綠化修葺場所,打造孔廟“儒學文化”新地標。
南宋一代黃岩文風蔚然,這與儒學集大成者朱熹在台州大地啓蒙、倡導理學有很大關係。史載朱熹“傳道江南,而台特盛”,他對台州文教事業的發展,居功至偉。
在黃岩,朱熹駐節翠屏山樊川書院講學,黃岩著名學人趙師淵、杜燁、杜知仁、林鼐、林鼒、趙師夏、趙師雍、趙師端、杜貫道、池從周等紛紛拜其為師。從此,黃岩文風蔚然,湧現出大批的名士英傑,成就了東南“小鄒魯”美名。
朱熹還與趙師淵合作編寫了突出儒家綱常、彙集儒家學説精華的鉅著《通鑑綱目》。杜燁、杜知仁兄弟受業於朱熹,創立南湖學派。從南宋中葉至清末民初,南湖學派是朱子學在浙江傳承的唯一學派,在台州南部傳承了近800年,在浙江產生了重要影響。
朱熹不僅在黃岩留下了學者身影,也留下了一位踏實細緻、一心為民的官員形象。
台州在北宋時期曾建有四個水閘,因為年久失修,河道淤積,朱熹擔任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時,在《又奏興修黃岩水利狀》中提出在黃岩建造水閘,“(黃岩)近來出谷最多,一州四縣皆所仰給……”“水利修,則黃岩無水旱之災;黃岩熟,則台州無饑饉之苦”。同時他也確定了蛟龍、鮑浦、金清、長浦、仙浦和回浦(今温嶺新河南鑑)等六座大型水閘的閘址。
經他踏勘所確定的閘址,歷史證明是合理有效的。歷經十年,6個水閘得以建成,作為台州主要產糧區的温黃平原,水利條件從此得到根本性改變。
南宋時期,永嘉學派也對黃岩影響較大,其代表人物陳傅良、葉適經常來往於黃岩與温州之間,尤其是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曾多次寓居黃岩,交遊廣泛,培養了一批傳承衣缽的弟子,經世致用思想在此落地生根。其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成為黃岩人民創業精神的思想發端。
千百年來,自縣城城牆修築和護城河體系形成之後,城牆有興廢,護城河有變遷,但一直延續至今的是黃岩人生生不息的守望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內在張力——這難道不就是官河古道隱藏的精神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