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多來,因民進黨推動“台獨”施政,兩岸關係從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轉入緊張、對立、對抗,兩岸民意的誤解和分歧增多。當前台海形勢是兩岸關係發展變遷的一個階段,在中美戰略競爭的背景下,島內外因素交織作用將繼續刺激兩岸社會的敏感神經。形勢越複雜嚴峻,我們越需要有戰略定力,堅決“反獨遏獨”,同時堅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進兩岸融合發展。
民進黨當局顯然會百般阻撓和破壞,因為“兩岸一家親”和兩岸融合發展的基礎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和兩岸同屬一箇中國,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兩岸越交流,民進黨越害怕。但不管島內政局如何調整,不管台海局勢如何變幻,兩岸同胞的血脈聯繫與骨肉親情是割不斷的,它始終是祖國大陸制定和落實對台政策的最重要基礎。自兩岸啓動直接交流、打開交往合作大門開始,兩岸經濟利益相互交融的格局就在不斷深化和拓展,現實已經證明這是任何力量都難以阻擋和逆轉的。
這些年來,祖國大陸綜合實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整體力量增長必然伴隨各方面影響力的擴大,這也表現在兩岸關係上。比如,祖國大陸主動與台灣同胞分享發展機遇,出台一系列政策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關心和幫助台灣青年來大陸求學、就業和創業,促進兩岸青年相互認識與交流。祖國大陸堅持擴大市場開放,2021年兩岸貿易額高達3283億美元,台灣對大陸出口比重進一步提升,兩岸貿易進一步成為帶動台灣經貿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儘管面臨新冠疫情持續和民進黨當局阻撓,大陸堅持舉辦海峽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峯會、上海台北城市論壇、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創造條件推動兩岸同胞走近走親,維護兩岸交流交往大局。
民進黨在島內推動“去中國化”政策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巨大障礙。其做法包括在教科書體系中刪減中國史篇幅,推動“台獨史觀”教育;炮製“原住民族”概念,將台灣民眾使用的語言區分為“本土”和“外來”;利用“正名”去除島內與中國聯結的社會文化符號,搞“台灣化”“獨立化”;通過修法改制,弱化拆解島內政治和法律體系中的一中意涵和傳承。特別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配合限制打壓兩岸交流的政策,對兩岸關係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經過5年多來民進黨“綠色”執政,島內社會呈現一定的“綠化”趨勢,“台獨”勢力不斷試圖主導兩岸關係敍事,誤導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觀感和認知。然而島內民意並不是鐵板一塊,多數人不支持任由“台獨”將兩岸關係推向危險邊緣,認為穩定的兩岸關係、持續的兩岸交流對台灣發展至為重要,對民進黨執政下不斷惡化的兩岸狀況充滿擔憂。去年底台灣《遠見》雜誌公佈民意調查結果,有60%的島內民眾希望能與大陸增加互動。對於民進黨“倚美抗中”路線,包括國民黨、民眾黨在內的島內黨派和民眾持反對立場,不希望台灣徹底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附庸和棋子。
兩岸關係發展從根本上取決於兩岸同胞的意志與選擇。兩岸同胞心理距離需要進一步拉近,不能在外部勢力干涉和民進黨政治操弄中疏遠和排斥。兩岸關係中的政治經濟癥結問題需要對話商談,不能在對立對抗中糾纏無解。
儘管目前台灣內部的政治環境和外部勢力的干涉不利於上述問題的積極變化,島內民眾仍需認識到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是維護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正確道路。祖國大陸立足於新形勢新格局,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堅持推動兩岸融合發展並不斷探索新路,從歷史的長遠角度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塑造兩岸關係,從根本上維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兩岸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作者汪曙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台美關係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