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佳玉 通訊員 賈依琳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春意濃,此時的華夏城枝頭添綠,水波漾漾,遊人如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華夏城得到了真正體驗。
作為“千里山海·雲上學理”直播宣講活動的重要版塊,環翠區“山青水綠 環目皆翠”·“新思匯翠”主題宣講活動正在舉行,通過親歷式、沉浸式、實踐式、案例式等宣講方式,讓現場觀眾深刻領悟生態文明思想。
在華夏城大壩南側的生態長廊之上,宣講員王琳帶領觀眾邊走邊看,通過6組礦山修復前與修復後的對比圖,把華夏集團將礦山廢墟變身綠水青山的經過娓娓道來,讓大家沉浸式體驗“鳳凰涅槃”式的“修山”傳奇帶來的生態環境蝶變。
“在華夏城的輻射帶動下,廣大羣眾在綠水青山中過上了現代化田園生活,打造了山青、水綠、生態美、百姓富的嶄新圖景,成為威海實踐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樣板。”聽着王琳的介紹,看着眼前的清麗山川,觀眾們久久沉浸在華夏城生態修復的震撼中。
如今,這場長達18年的生態修復“接力賽”仍在繼續。“由於山特別陡,運送樹苗的卡車只能停在山底下,我們就站成一條直線,從山底接力將一棵棵樹苗運送到了山頂。樹苗種上沒幾天,地就被曬得又乾又硬,我們又來到山上,一棵一棵地澆水……”宣講員趙靜用自己參與植樹的親身經歷感染着聆聽宣講的觀眾。
歷經十餘年不間斷的治理、修復,華夏城變成如今集自然山水、人文建築、民俗演藝等食、住、行、遊、購、娛全面發展的大型生態文化旅遊新城,讓遊客在遊玩的同時接受一場身臨其境的“生態文明精神洗禮”。
藉着華夏城示範效應的東風,環翠區的生態建設一路“揚帆破浪”。通過宣講員李怡的講述,大家瞭解了環翠區近年來植綠護綠;在宣講員劉文靜充滿深情的宣講中,大家被裏口山護林員王吉泰50餘年如一日的護林經歷深深感動。
山青水綠,環目皆翠。在最後,大家一起圍坐湖邊,共同觀看了環翠區生態文明理論宣講視頻《山環翠饒生態路 不負青山不負人》。
短片裏,環翠區把廢棄石窩因山就勢改造成“石窩劇場”,並打造成為輕户外運動基地;統籌推進羊亭河及支流水環境治理,將其變為秀美河湖和生態濕地;將裏口山的生態資源轉變為發展優勢,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發展新路徑。
這一幕幕,刻印着環翠區以生態之筆繪就高質量發展畫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篇章,也深深打動着現場觀眾。“今天的沉浸式宣講太符合我們老百姓的‘胃口’了,讓我真正感悟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內涵。”作為華夏城原住民,戚翠娥更是深有感觸,“以前漫天塵土的日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山清水秀、天藍地綠,不僅可以逛景區,還能在景區工作,咱們的日子是越來越好囉!”
宣講與美景,相映成趣。在環翠,這樣吸引人、打動人的宣講已是遍地開花。聚焦“誰來講”“在哪講”“怎麼講”,環翠區做強做優“新思匯翠”宣講品牌,用“大眾話”推動理論“大眾化”,引領理論宣講“火”起來、學習“熱”起來。
“紅石榴”宣講團走進村委小院、田間地頭開展宣講;“流動講堂”靈活宣講,送教上門;文藝匯演通過三句半、曲藝等形式將黨的好聲音送到村頭巷尾;“鯨園直播間”“雲端”開講……環翠區創新實施了“菜單式”“四個一”等系列宣講活動,依託40處省、市、區理論宣講基地,312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基地),87處紅色印跡,“城市書房”、小遊園等羣眾性活動場所等六類陣地,打通理論宣講“最後一公里”,讓黨的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
春日暖陽裏團團圍坐,熱情洋溢地講解、氣氛熱烈地討論,不時有人低頭記錄,凝神聆聽中伴隨歡笑,頻頻點頭時眼神中充滿喜悦和期待……這是環翠區“新思匯翠”宣講品牌宣講現場的簡筆勾勒,這是思想的光芒灑向每一個角落,孕育着的生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