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養育出來的孩子足夠獨立,足夠強大。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旦看見孩子遇見了困難或者挫折,還未經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就已經幫助孩子將所有的問題全部解決了。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反而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鄰居家的兒子正處於叛逆期,面對家人的溝通以及幫助,都表現得特別的拒絕,甚至是不願意和他的媽媽説話。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學校老師也找鄰居談了好幾次話,鄰居也換了很多種方式和孩子溝通,總是得不到好的結果。

周圍鄰里就建議這位媽媽,去找兒子的同學問一問孩子的情況。鄰居就想着,兒子最近在家的時候總是喜歡和親戚家的雄雄玩兒,就找了個藉口把兒子支使出了門,自己去找雄雄了。

溝通的結果就是,孩子希望換一所學校上學,而原因竟然是因為孩子就讀的學校裏有一位老師和鄰居認識,經常受鄰居的“拜託”去“看望”兒子,這讓兒子覺得自己沒有自由。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鄰居為此比較苦惱,擔心孩子轉學後,一下子會不適應新學校的生活,擔心和新同學不能和平相處,擔心新老師的授課方式孩子不適應等。

我們鄰里之間就勸慰着她,“孩子長大了,都希望擁有自由,都不願意被父母干預過多,應該適當放手”的時候,她是這麼説的:“我也知道,伺候了這麼多年了,都成習慣了,吃飯都是我盛好了端到他跟前的,別説衣服了,即便是一隻襪子都不從讓他洗過……難道就是我管得太周到了麼!”

這件事的最後,還是按照孩子的意願,找了一所封閉式的私立學校,在送孩子去學校之後,鄰居的情緒還低落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孩子過星期回來,看到孩子依然健健康康的,才開始好轉。母子倆的溝通也比以前多了很多。

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就要讓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父母以為的驕縱溺愛,反而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孩子以後終究是要面對社會的,在這之前,父母的責任就是把他教育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也就是對自己的行為和生活有把控能力。

我們這還有一位76歲的老太太,自己行動不便,還要照顧癱瘓在牀的老伴兒,每天還要照顧自己50多歲的兒子的日常生活。

如果哪天從這家門口路過,又聽到家裏大呼小叫,一般都是因為老太太讓兒子幫忙做一些事情,遭到了兒子的拒絕,老人生氣,總覺得自己的兒子白養了。

鄰里評價老人的兒,總會説一句:“打小被他媽慣壞了,去哪都不能招人待見,找份工作總也做不時間長。”

有些鄰里覺得心疼老人,向老人建議,讓老人的兒子擔負家務事的時候,卻總聽到老人説“打小就沒做過,哪裏會做”或“給他費話的時間,自己也就做了”。

老人這樣的行為,就是典型的“保姆式”養護,才把兒子養育成了這樣的脾氣性格。郭德綱在一次節目中談教育郭麒麟的時候,就説“你寵着,外面那些人,不是全是他親爹”。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哪有不疼的?只是要讓他不斷成長,只有讓他從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點一點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教育孩子,父母不可以過度干預。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總是擔心不能獨立完成一些事情,以至於事事都插手,往往導致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失去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反而會讓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受到更多的磨難,也不利於家庭、親子關係的和諧。

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培養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獨立性,還能提高孩子的為他人着想的能力。因為孩子能從自己的親身感受中懂得,所有事情的不容易。

父母適當偷個“懶”,讓孩子自己去飛。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父母從一開始就要教育孩子自立。讓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者在保證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做一些要求更高的事,在孩子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再給予適當的建議或幫助。

在遇到問題或困難的時候,多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實在解決不了的,成人再給出一些建議時,更能加深孩子的印象,並從中感受到動腦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要讓孩子明白,挫折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很多時候,孩子希望自己去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情,這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如果完成了,也是幫助孩子積累生活經驗,如果失敗了,也要讓孩子清楚,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得起挫折的人,才能不被困難所壓倒。

只有允許孩子孩子犯錯,孩子才會在錯誤中成長。只有孩子學會面對自己的錯誤與挫折,這才是孩子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01 字。

轉載請註明: 還在對孩子進行“保姆式”養護別讓父母的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