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隱性危害”家長不容忽視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網
來源:今晚報
網遊、短視頻不僅會令孩子上癮,由此衍生的聊天羣、留言互動
等也充斥着不良信息——
網絡“隱性危害”家長不容忽視
時值暑假,因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而引發的家庭糾紛和矛盾逐漸增多。在新的網絡形態下,一些孩子不僅沉迷網遊,每天還會用好幾個小時刷短視頻、拍短視頻、看直播。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採訪時發現,一些由網遊、短視頻話題衍生的聊天羣、留言互動等也往往充斥着不良信息。這些“看不見的安全隱患”容易給孩子帶來身心傷害,亟待社會關注。
“一睜眼”就刷短視頻
“每天一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平板電腦刷抖音,叫她起牀得磨蹭半個小時!”市民王女士向記者“吐槽”自己五年級的孩子,每天大把的時間用在刷短視頻上。受疫情影響,居家網課期間王女士給孩子買了平板電腦。沒想到,暑假期間孩子用平板電腦刷短視頻的時間比學習的時間還多。“好不容易起牀了,刷牙的時候看、吃早飯的時候也在看,只要有時間就打開刷幾條,不讓看還跟我生氣,説放假也不讓放鬆放鬆。”王女士坦言,“現在讓她看看課外書,看幾頁就又拿起平板電腦玩起來。”王女士雖説擔心,但是記者問她是否關注孩子看的短視頻內容是什麼,她説沒有怎麼注意。
“沒玩遊戲,看看短視頻還不行嗎?”讀者牛先生無奈地説,這句話是孩子假期裏經常拿來“懟”他的一句話,因管孩子玩手機,父女倆經常鬧彆扭。牛先生表示,假期裏,孩子刷短視頻比玩網絡遊戲的時間都長。“看孩子在某平台看的一些動畫短片,竟存在露骨的內容,真是非常氣憤。”牛先生説,孩子無法辨別一些帶有少兒不宜或者是“擦邊球”內容的視頻,大人一不留神,孩子就陷入其中。
拍視頻漸漸變了味兒
記者打開短視頻平台搜索“小學生”等關鍵詞,刷出來一些未成年人使用的賬號。記者瀏覽發現,很多未成年人會拍攝、發佈一些短視頻。比如有一個賬號在介紹一欄中寫着“本人11歲不處對象”,作品的“主角”則大多是同一個小女孩,有的還是穿着某小學校服拍攝的。記者看到,在幾條“變裝”視頻中女孩做的動作和穿着,明顯不符合年齡特徵,作品下面的評論充斥着不良信息和圖片。此外記者發現,經短視頻平台推送的類似視頻,無論是配樂還是內容均不符合未成年的年齡特徵。
“平時知道孩子喜歡拍一些視頻發在網上,開始我覺得孩子願意記錄生活也是個好事,但漸漸發現變了味。畢竟短視頻平台的‘觀眾’魚龍混雜,評論區裏給孩子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門,對孩子負面影響不小。”南開區的學生家長石女士不無擔心地説,今後會對孩子多加管控,也希望這些平台在審核方面更加嚴格一些。
遊戲羣“朋友圈”藏隱患
手機遊戲對孩子的不良影響遠不止上癮這麼簡單。近日,孟女士因為女兒小麗(化名)沉迷手機遊戲而焦頭爛額。剛上初一的小麗從10歲開始就沉迷於手機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與家人溝通越來越少。為了控制小麗玩遊戲,家長多次嘗試把手機沒收,但是遭到小麗激烈反抗,完全不是以前乖巧的模樣,孟女士與孩子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一次偶然的機會,孟女士在女兒的微信裏發現了遊戲聊天羣,女兒説這裏都是打得好的“高級玩家”,用來交流遊戲心得、互送裝備等。但孟女士翻看聊天記錄發現,聊天內容污言穢語不堪入目,甚至有人用發紅包的方式誘導女孩擺拍照片。“我們只是看到孩子打遊戲,沒想到還有這些被忽視的隱性危險。”孟女士説,女兒一直是用父母信息登錄遊戲,他們嘗試了幾次退出、註銷賬號都沒辦法實現。
影響未成年人價值觀
無獨有偶,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的五年級學生小華(化名)也迷上了遊戲,除了上網課就抱着手機玩遊戲,他媽媽多次阻止也不管用,矛盾激化時媽媽難免拍打兩下小華,小華居然還會還手,媽媽對此束手無策。
遊戲和短視頻對未成年的影響不僅是佔用大量時間,學習成績下降,嚴重的還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一名即將上六年級的小學生告訴記者,不少同學都會用父母的身份證註冊遊戲賬號,也同時擁有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多個短視頻平台的賬號,玩遊戲、刷短視頻、拍短視頻已經成為孩子們的常態。這名小學生説有幾個同學的志向就是長大要當“遊戲主播”“網紅”,嘴裏也是網絡用語,互相炫耀一些自己在網絡上的關注度。
採訪中,一些家長表示,現在有些孩子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現在這種看不見的“安全隱患”悄悄侵蝕孩子,極容易對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希望社會各界能給予未成年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