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補拍”的照片

一張“補拍”的照片

1998年,廣漢市有關部門重現向陽鄉人民政府掛牌的場景。中共廣漢市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廣為流傳的一幅照片“記錄”了向陽鎮當年“撤社建鄉”的情景:兩名工作人員,一個正摘下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牌子,另一個舉着“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等着掛上去。

  向陽鎮黨委副書記楊宏達向記者透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細節:“之前並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在1998年紀念改革開放20週年的時候,補拍了這樣一張照片。”

  1980年9月的一天,按照公社黨委之前的研究決定,向陽公社的幹部鐘太銀將公社的牌子取下來,換上了“廣漢縣向陽鄉人民政府”的牌子。

  這是一個大膽的舉動。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者陳武元分析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不僅是一級經濟組織,也是一級政權組織,是當時憲法認可的。

  向陽在全國第一個撤公社建鄉,邁出中國農村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一步。而在當時,人民公社的牌子到底能不能摘,換牌後要面對什麼,誰也沒有答案。

  “農村人民公社最初被稱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金橋’,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實際造成了搞大鍋飯、平均主義。”曾在中共廣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工作的黃毅説,在人民公社體制下,社員“出門一條龍,下田一窩蜂,幹活兒不出力”。

  “不允許發展家庭副業,不能開展市場交易,喂10只以上雞鴨就是‘資本主義尾巴’。” 黃毅説,這種做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越搞越窮,農民開始尋找出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鑫昕 實習生 馬曉晴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3月29日 03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53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張“補拍”的照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