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請等等“跑”不過網絡的老年人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陝西日報

西安市蓮湖區養老保險經辦中心工作人員在耐心幫助老年人熟悉“陝西養老保險”APP業務操作流程。 本報記者 孟珂攝

10月30日,劉大爺和老伴在公交車站等待乘車。 本報記者 喜順攝

數字時代,許多老年人有點措手不及。原以為“見過大風大浪”的他們,在這一刻,生活有了許多新變化。如今出門得揣着手機,回家也要看看APP;下樓會跟鄰居聊幾句垃圾分類,還得犯愁去醫院看病如何預約;乘坐公交、地鐵要掃碼,超市自助收銀台不會操作……最近這段時間,記者多次陪伴父母親一起體驗數字時代下老人們的生活。有人説,數字時代,智能手機就是萬能鑰匙,可很多老人有點趕不上趟。

不會掃碼

天天要帶着身份證出門

10月20日,在去西安南郊的一趟公交車上,從南稍門站上車去陝西省康復醫院的董建成大爺説,他隔段時間就要去醫院看病、取藥。

“每次出行最艱難的就是掃碼。”董大爺説,“出門戴口罩,那是應該,可帶身份證就不方便了,年紀大了説不準什麼時間就忘了放在哪兒了。上次就找不見了,現在這張還是補辦的新證。”

車輛進了公交站,記者看到一位刷了老年卡的大媽,卻因沒帶智能手機無法出示健康碼和司機説了半天好話,其他乘客拿着手機掃健康碼,她只能拿出身份證遞給司機,司機對着車上的攝像頭掃了一下,最終才讓她上了車。她告訴記者:“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就沒有微信,疫情期間好幾次都沒坐成車。我每次出門都記着帶上身份證,因為坐公交、坐地鐵都要看,特別麻煩,老怕身份證再丟了。”

刷出“無效卡”

老大爺急出一頭汗

10月29日晚,滿頭銀髮的馬大爺和老伴兒游完大唐芙蓉園進入地鐵4號線準備回家。走在前面的老伴兒刷了老年卡後順利進站,緊跟在後面的馬大爺刷了幾次老年卡都顯示是“無效卡”,來來回回在幾個閘機上試了個遍,都不成功。看着人來人往的年輕人熟練地操作手機,在“掃碼成功請通過”的語音提示下進站,馬大爺心裏是五味雜陳。

情急之下,滿頭大汗的他趁其他乘客進站時“擠”了進去,豈不知出站又是麻煩。“不知道出了啥問題,咱也不懂,也不知道問誰。”馬大爺感嘆,沒有智能手機,出個門真的很難。

超市購物

擔心人工收銀台被取代

在西安市城南一家超市收銀處,72歲的李桂珍在自助結賬處學着用自助收銀機結賬,可最終還是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才完成結賬。

“以前到超市購物,買個小物件都要排很長的隊,讓人着急。現在有了自助收銀機,人工收銀通道更少了,真擔心人工收銀台全部被自助收銀機取代了,那老人們可怎麼購物啊?”

李桂珍説,除了購物,去銀行辦事也挺難的。她有次去取退休金,工作人員説5000元以下去自助取款機,她想查餘額和交易明細,工作人員讓她下載APP,開通手機銀行。“那天我啥也沒辦,就生了一肚子氣。”感覺很委屈的李桂珍説,幹了一輩子工作,沒想到老了卻跟不上時代了。

社會應多給老年人

一些適應期

家住咸陽市渭城區人民路的王建元今年59歲,愛人馬萍已經退休了。10月15日,他幫愛人去辦理社保卡激活手續。“我用大廳智能機辦的,還需要工作人員協助,拍照、手機掃碼等程序弄完用了10多分鐘,如果沒有智能手機就特別難辦。”

“數字化時代來臨了,很多老年人跑不過網絡了,眼花耳背不説,腦子也不好使了,但老人們還是很想融入社會潮流。子女在跟前的,一定要耐心教教老人。同時,也希望一些年輕人遇到不會操作智能手機的老人時,儘可能地幫幫他們,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時候。希望這個社會多給老年人一些適應期,不要遇事一刀切。”王建元頗有感觸地説。

專家建議:

不可忽視老年人羣體的民生需求

10月30日,針對如何滿足老年人羣體的民生需求,記者採訪了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尹小俊。他認為,整個社會首先應加強對老年人羣體的民生服務主動意識。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老年人口所佔比重持續加大,老年人口規模不斷增加,亟須更加重視滿足老年人羣體的民生需求,將其作為城市發展的導向之一,倡導全社會參與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以改善和提高為老年人服務的工作意識、實際能力、基礎設施、外部環境、技術條件等。

他表示,公共服務機構和民生職能部門應努力完善為老年人羣體提供精準化的服務機制。無論是公共服務機構為老年人羣體提供的具體服務措施,還是民生職能部門制定出台與老年人羣體緊密相關的公共政策,都應基於利民便民的出發點,考慮到老年人羣體身心狀態和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各類辦事流程中應適度保留人工通道、人工服務舉措、人工服務機制等,切實保障老年人羣體的民生權益。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探索試點創新適宜老年人羣體的民生服務工作體系、工作機制、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策略、工作措施、工作通道等,做到與老齡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與老年人羣體生活需求相適應。

尹小俊建議,老年大學、老年人所在社區、社區社會工作者都應積極發揮數字時代科普教育的助力者角色作用,儘量幫助老年人羣體認識、使用及適應數字時代新事物,努力降低和避免數字鴻溝對老年人羣體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