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完成撤軍,美國總統拜登就在“9·11”事件20週年前夕表示,我們必須從過去20年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美國的《大西洋月刊》也提到,美國社會和政府在“9·11”後的重要決定幾乎全部都是錯誤。
只是,認識這個錯誤的代價未免太大了——美國20年的“反恐”戰爭,導致約90多萬人喪生。
錯誤的慣性為何能持續20年,帶來的傷害和影響為何如此巨大?
因為,這個錯誤並不是意外,而是有預謀的,伏筆,早在“9·11”之前就埋下了。
“9·11”事件一年前,2000年9月,一羣人聚集在華盛頓,他們同屬於一個組織。
他們商討的話題,是建立美國治下的世界和平、保持美國的優勢地位、防止大國崛起、塑造符合美國原則和利益的國際秩序。
他們認為,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美國的國家戰略,必須發生轉變。當然,他們也意識到,這種轉變很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除非出現一個像“珍珠港事件”這樣的災難性和催化性的事件。
▲ 1941年日本襲擊了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
一年後,“9·11”事件發生,在時任美國副總統切尼、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時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的建議下,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決定發起“反恐戰爭”。
與此同時,美國也不斷增加國防預算,在一條斷頭路上,將油門踩到了底。
美國錯誤的決策和一些政客脱不了干係,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歧途的?種子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埋下。
對於拉姆斯菲爾德來説,自己的政治生涯,是“不得志”的。其實,他的起點並不算低,1962年,他30歲時,就已經當選眾議院議員。但此後6年,他都沒能再進一步。
▲ 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
他在自傳中寫道,國會山太注重資歷,在這裏,新當選的議員就該安靜地呆在自己的位置上,直到一二十年後。
在37歲那年,拉姆斯菲爾德做出決定,辭去眾議院的職務,轉而到白宮任職。這次轉變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運氣。
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尼克松。由於“水門事件”,他成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在任期內辭職的總統。
尼克松辭職後,副總統傑拉爾德·福特繼任。他是美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未經選舉產生的總統。這也意味着,他沒有政策團隊,沒有政治綱領。他能依靠的,只有那些老熟人。
▲ 美國第38任總統傑拉爾德·福特
而拉姆斯菲爾德,曾幫助福特成功當選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於是,拉姆斯菲爾德成了白宮辦公廳主任,而他的親密助手切尼,成了白宮辦公廳副主任。
兩人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純屬“撿漏”,要想把運氣變成運勢,必須更加接近權力的中心。
兩人不斷用白宮的各種問題“轟炸”福特——難以管理的副總統、被邊緣化的國防部長導致了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失衡、協調不力的新聞發佈會等等。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如果你還想擔任總統,那你的白宮,需要重大變革。
臨近萬聖節前夜,兩人又寫了一份備忘錄,裏邊有他們對人事變動的建議,並附有兩封辭職信。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決心最後一搏。
這起事件,也被稱為“萬聖節大屠殺”。結果是,43歲的拉姆斯菲爾德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34歲的切尼,升任美國最年輕的白宮辦公廳主任。
權力的種子埋下,野心,隨之破土而出。當在白宮獲取權力的途徑受阻,政客們選擇從白宮之外佈局,繼而影響美國的決策。但出發點是錯的,無論怎麼做,都是錯的。
好景不長,隨着福特謀求連任失敗,到手的鴨子飛了,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
在離開白宮的那段日子,拉姆斯菲爾德和切尼沒有閒着,他們成了一個叫“新美國世紀計劃”組織的核心人物,這個組織的最大色彩,是新保守主義。
統治世界,是新保守主義者們的夙願。而石油,成了他們眼中絕佳的媒介。
“新美國世紀計劃”就明確提到,美國要以油治歐、以油治亞。在新保守主義者眼裏,控制能源,意味着控制世界。
切尼的想法,是受自己當時的下屬沃爾福威茨的影響。他在1992年的一份報告裏,就明確提出“美國必須控制一個能夠提供全球能源的地區”。
為此,“新美國世紀計劃”,開始佈局。
1996年,一名叫作哈利勒扎德的前美國官員,開始頻繁出現在阿富汗。他曾是沃爾福威茨的手下,在阿富汗,他談論的都是“修建石油管道”的事情。
▲ 前美國官員哈利勒扎德
《世界新聞評論》對此評論道,塔利班似乎支持美國石油公司在阿富汗建造兩條管道,為此,美國政府批評塔利班的速度,都變慢了。
一年多後,哈利勒扎德所在的公司,向參議院能源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有關美國能源戰略的文件。文件向美國政客們,描繪了一幅看待阿富汗及周邊地區不同的圖景:
該地區探明的天然氣儲量超過6.7萬億立方米,石油總儲量可能超過600億桶。
哈利勒扎德的公司,可以負責鋪設管道。但唯一的問題是:
除非有一個能夠得到美國政府、貸款方和我們公司信任的阿富汗政府就位,否則管道建設就無法開始。
哈利勒扎德的公司之前嘗試過同塔利班談判,但最終還是告吹。他們能求助的,只剩下美國政府。用他們的話來講,既然鋪不上黃金地毯,那就用炸彈把你埋起來。
但此時,“新美國世紀計劃”,對此無能為力,他們的影響力,還不夠大。
2000年,小布什宣佈競選美國總統,並公佈了自己心中副總統的人選,切尼。
切尼知道,他的機會來了。
在組閣過程中,小布什遇到了難題,他從政資歷太淺,不認識那麼多經驗豐富的政客。於是,組閣的任務,變相地交給了切尼。
切尼首先做的,就是把拉姆斯菲爾德,迎回白宮。那年,69歲的拉姆斯菲爾德又成為了美國史上年齡最大的國防部長。隨即,切尼曾經的下屬沃爾福威茨,成了國防部副部長。
與此同時,一大批同切尼共事過的人,也被安排進了白宮。他們的心底,都有一個期盼:
等待一個像“珍珠港事件”這樣的災難性和催化性事件的發生。
是的,開頭提到的那個組織,正是“新美國世紀計劃”,拉姆斯菲爾德、切尼、沃爾福威茨,都是它的成員。
為了這個事件的出現,他們甚至不惜造假,將國家推入一場戰爭。
1990年,時任國防部長切尼給沙特政府提供了一份“絕密情報”:
衞星照片顯示,有大約25萬名伊拉克士兵聚集在科威特邊境。唇亡齒寒的道理,沙特自然懂。擔心被入侵的沙特,同意讓美國在沙特建立軍事基地。
幾個月後,海灣戰爭爆發。
但直到10年後,才有記者發現了一組俄羅斯人在同一天拍攝到的衞星照片。照片顯示,沙特邊境什麼都沒有,沒有一輛坦克,沒有一輛汽車,沒有一個人。
像這樣的契機,拉姆斯菲爾德等人,還需要一個。
美國東部時間2001年9月11日早上8時46分,一架被劫持的飛機撞向位於紐約市中心的世貿中心北座大樓,大樓隨即起火,濃煙滾滾。
▲ “9·11”事件中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被襲
17分鐘後,驚魂未定的美國人,目睹了另一架被劫持的飛機撞向南座大樓。9時37分,距離世貿中心300多公里外的五角大樓,遭到了第三架飛機的襲擊。
當晚,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表示,將不會放過恐怖分子和那些庇護他們的國家。
美國“反恐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機會,終於到來了。
重新回到決策層的政客們已經不管不顧,為了達成目的,造假、欺騙,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權力野蠻生長,美國也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當得知“9·11”襲擊發生後,小布什的第一通電話,打給了切尼。他從切尼那裏得到的回應是,不僅要打擊恐怖分子,還要打擊膽敢“包庇”他們的國家。
同樣是在“9·11”襲擊發生幾分鐘後,拉姆斯菲爾德的助手記下了這樣一段話:
最好快速獲得情報,判斷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同時打擊薩達姆·侯賽因,而不只是本·拉登。要大規模出擊,將他們一掃而光。
拉姆斯菲爾德明白,自己與切尼苦等的“機會”,到了。
切尼心領神會,他先是指使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監控美國公民的電話和電子郵件。這項被稱為“副總統特別計劃”的項目,在向小布什報備時,用的理由是“監視恐怖分子”。
▲ “9·11”發生後的第一時間,白宮的高層們在商量解決辦法
為了讓小布什相信伊拉克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切尼要求美國情報人員,將原始情報直接送到自己的辦公室。CIA的情報過濾作用被剝奪,從此,白紙黑字,不如切尼的嘴好使。
他還與拉姆斯菲爾德,在五角大樓成立了一個名為“特別計劃辦公室”的情報機構,它的作用,就是當CIA對切尼的“情報”產生質疑時,攻擊抹黑CIA。
終於,在謊言被重複了1000次之後,變成了理由,美國以“反恐”之由,發起了伊拉克戰爭。
利用“反恐”的名頭,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不僅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夙願,還順帶擴大了自己手中的權力。
打仗是要花錢的。
1989年,美國地產開發商發明設置了國債鍾,上邊顯示當前美國國債總額以及每一個美國家庭所負擔的債務金額。
“9·11”事件後,美國以“反恐”為名,先後介入阿富汗、伊拉克、敍利亞等國家的局勢。
這就導致小布什上任時,美國國債的總額是5.67萬億美元。到奧巴馬接手時,這一數字變成了10.02萬億美元,到特朗普時,美國國債總額達到了20萬億美元。
現在,這一數字變成了28萬億美元。反恐戰爭,正在成為拖住美國的泥潭,所以,拜登才會不管不顧地要從阿富汗“逃離”。
但最誇張的情形出現在2003年,當時美國五角大樓稱,有超過2.3萬億美元的交易無法追蹤。
離譜的虧空面前,拉姆斯菲爾德語焉不詳。
而一家名叫哈里伯頓的公司的賬目上,多了一項數十億美元的撥款。訂單的名義是伊拉克重建工作,來源,正是美國國防部。
▲ 哈里伯頓公司
2003年3月,在伊拉克戰爭還未開始之際,哈里伯頓的子公司就被獨家授權,負責修復和運營伊拉克油井,合同的金額,高達70億美元。
除了這份合同,美國國防部還賦予哈里伯頓一種被稱之為“成本加成”的權益。
簡單來説,哈里伯頓在伊拉克參與的重建項目花的錢越多,從美國政府獲得的錢也就越多。
為了增加成本,哈里伯頓特意訂購錯誤的東西,再將這些東西燒掉,然後購買新的合適的設備。這些情形,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對媒體説了不止一次。但哈里伯頓,依然我行我素。
據統計,整個伊拉克戰爭時期,哈里伯頓共拿下了395億美元的政府訂單。
在燒燬設備的濃煙中,在伊拉克的廢墟上,哈里伯頓的股價,從2001年的6美元,漲到了50美元。
看到這,你可能會問,美國國防部,都是傻子嗎?
當然不是,只是,負責伊拉克重建事務的人,叫作保羅·布雷默——由拉姆斯菲爾德一手提拔。
而哈里伯頓的前任首席執行官,恰好是當時的美國副總統——迪克·切尼。
儘管切尼一直聲稱,他在哈里伯頓沒有任何經濟利益。但2001年切尼的財務報告指出,他擁有43萬股哈里伯頓的股票。
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競爭企業稱哈里伯頓存在不正當競爭。
但無論國防部、司法部、聯邦調查局怎麼查,最後都沒能“發現”在合同授予和執行過程中有任何不當行為。
當你的前任首席執行官恰好是這個國家的副總統時,一切都“順理成章”。
美國納税人的錢,在伊拉克中轉了一下,就源源不斷地流進了政客們的口袋。
曾經錯誤的種子,已經結出苦難的果實,但品嚐它的,卻不是這些政客,而是其他國家的普通民眾。
很顯然,美國政府已經用慣了這種套路,“9·11”事件發生後,“反恐”成了他們最新的藉口。但20年過去,美國,越反越恐。
總枱北美總站記者徐德智,在“9·11”事件20週年之際,實地探訪了紐約世貿中心的舊址。很多人告訴他,儘管過去這20年來反恐戰爭一直在持續,但是這個世界卻沒有變得更加安全。
▲ 紐約世貿大樓舊址已被兩個巨大的紀念水池取代,水池外刻着在襲擊中喪生的美國人名字
《大西洋月刊》,更是沒給美國政府一點面子,直言“美國社會和政府在‘9·11’後的重要決定幾乎全部都是錯誤。”
這篇報道中,提到這樣一個細節:
情報顯示,恐怖分子正以火車偷運核彈進入美國,已駛至費城附近,這引發了當地政府的恐慌。但最後,美國政府發現,這一情報的來源,是一名線人聽錯了烏克蘭兩名男子在洗手間的對話。
而這一烏龍的源頭,正是切尼選擇繞開情報系統,導致大量未經核實的情報直接交到總統手上。而小布什也在四面楚歌的局面下,放棄了理性思考,最終走上一錯再錯的道路。
報道中還特別提到了國土安全部的成立。這一旨在反恐的部門,同國防部一樣,成為美國政客新的“金礦”,多次被爆出貪腐醜聞。
20年的決策錯誤,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錯誤的種子:對於美國政客而言,“反恐”只是一個幌子。
要知道,為了自己的利益,美國曾在阿富汗扶持游擊隊,“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正是其中一員。
譚主也在《顏面掃地,看美國如何把潰敗描成一朵花……》中提到過,“東伊運”,是“東突”恐怖勢力中最具危害性的恐怖組織之一。而美國,卻在聯合國安理會依然認定“東伊運”為暴恐組織的情況下,突然將“東伊運”移出了恐怖組織名單。
合則用、不合則棄,正是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標準”。
只是,美國政客的生意所需的代價,卻要讓無辜的人來承擔。
美國布朗大學最新的報告顯示,“9·11”事件後長達20年的戰爭,導致約90多萬人喪生。
今年3月,美國《防務一號》網站作者茱莉婭在自己的報道中,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自2001年以來,美國發動反恐戰爭並參與了至少24個國家內的戰事。美國已在85個國家內參與反恐行動,佔到全球國家總量的44%。
阿富汗、伊拉克、敍利亞、巴基斯坦、也門、索馬里、利比亞和菲律賓至少3700萬人,因此流離失所。
▲ 流離失所的敍利亞難民
20年前,美國的一系列決策和行動都始於一個錯誤的起點,在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的過程中,美國前後四屆政府不斷變換着旗號將“反恐”進行到底,試圖用一個新的錯誤去掩蓋過去的錯誤,唯獨沒有想過反思。
如今,美軍的倉促撤離徹底揭下了美國最後的遮羞布,也給將錯就錯的20年畫上了一個休止符。雖然錯誤的行為已經中止,但一個錯誤的決定為何能執行20年?
美國,還會這樣一錯再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