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觀察】
■王克修(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兼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複合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除了作為文化空間的土地和街區外,還有生息在這個區域中的社區和社羣,他們之中既有遺產的擁有者和傳承者,也有遺產的使用者和旁觀者。這樣複雜多樣的文化遺產,其存在狀態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保護方法也差異很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都與文化遺產的類型有着密切關係。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近期在福建福州圓滿落幕。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該意見在指導思想中指出,完善制度機制政策、統籌保護利用傳承,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街巷街區、城鎮格局,還要保護好歷史地段、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着力解決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遺產屢遭破壞、拆除等突出問題,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有力保障。對這一指導思想和整個意見,我們要多角度去深入認識。
首先,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地域廣闊的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因而從保護文化多樣性和民族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我國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上具有強烈的內生性需求。歷史文化遺產生動記錄着城鄉的歷史演進,承載着城鄉居民的“鄉愁”,應牢固樹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政績”的觀念,自覺站在歷史傳承、文脈賡續的高度,對擬實施城市更新的區域開展歷史文化遺產調查評估,不隨意拆除、遷移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應積極樹立應留盡留、系統保護的理念,既要保護單體建築,也要保護老城格局、特色風貌、地域環境,還要傳承好風俗習慣、手工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據統計,截至目前,國務院共公佈了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37座,各省公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0座。同時,住建部會同國家文物局公佈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把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形成了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羣。截至目前,全國共劃定了歷史文化保護街區970片,確定了歷史保護建築4.27萬處。
其次,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還有一些歷史文化資源沒有納入保護名錄,目前還沒有做到要素全囊括、空間全覆蓋,歷史文化遺產受到破壞的現象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個別地方的領導幹部急功近利,將文物保護與發展經濟對立起來,把保護歷史文化和文物視同包袱,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忽視統籌兼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片面迎合開發商利益,無視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片面強調文物的開發利用,忽略文物古蹟及周邊環境的保護和協調,使“歷史文物”淹沒在所謂“現代文明”之中。有的城市包括一些村鎮,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一些基礎建設、開發區、住宅區等,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比較嚴重,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衝擊很大,有的歷史文化遺產甚至因此被拆除了。
最後,需要思考如何解決某些地方歷史文化保護遺產屢遭破壞甚至被拆除這類突出問題。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林林總總、豐富多彩,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們的創造,過去的創造者與現在擁有和利用這些遺產的人們已經沒有多少直接關聯,遺產的承載者是遺產所屬的土地山石,現在的人們與遺產的關係是一種重新建構後的關係。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從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延續又是依靠過去和現在的人們之間的不斷接力傳遞而實現的,現在的人們既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又是這些遺產的本體所在。至於兼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複合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除了作為文化空間的土地和街區外,還有生息在這個區域中的社區和社羣,他們之中既有遺產的擁有者和傳承者,也有遺產的使用者和旁觀者。這樣複雜多樣的文化遺產,其存在狀態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保護方法也差異很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都與文化遺產的類型有着密切關係。事實證明,由於沒有細緻區分哪些文化遺產只能作為文化記憶而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哪些文化遺產具備可開發與利用的潛力和價值,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上缺乏全局觀念,往往簡單地將文化遺產作為旅遊資源,結果不恰當地開發利用,造成遺產價值的破壞。所以,應該加強政策研究,提出歷史文化遺產分級分類評估指標體系,為各級政府有效、規範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管理部門需要針對歷史文化遺產管理的現狀,進行區域性的調研工作,針對保護存在的問題,制定完善的管理機制。第一,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制定合理的保護管理制度,優化管理佈局,從而形成保護合力,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保障。要建立日常的巡查管理制度,把巡查工作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能夠隨時隨地發現問題、及時準確地糾正問題和處理問題,及時全覆蓋。歷史文化遺產不僅有人管,還要管得住。
第二,需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戰略中來,對城鄉歷史文化遺產進行重點保護,對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分門別類進行保護,然後出台相應的管理規範,對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專業的指導,提升保護管理的水平。要建立評估機制,定期評估系統性保護和傳承工作的情況、保護對象的保護狀況。要健全監督檢查機制,依法行政。要加強執法檢查,及時制止各類違法行為。
第三,藉助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衍生發展。在文化創意產業的開發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遺產需要經歷從生活實踐向文化商品的轉變,從而實現自身價值的拓展。一些文化遺產嵌入地方性的日常生活,這些實踐活動及其物化載體並不具有商品價值,文化創意產業開發則是要將這些生活性的實踐及其物化載體轉化為文化商品,並通過市場交易獲取經濟利潤,這將使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拓展。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新的文化生產-流通-消費的社會鏈條,參與到新的社會文化建構中,經濟對社會生活產生新的影響。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