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美國大選對世界來説更多是個熱鬧

當地時間星期二(11月3日),美國將舉行大選投票。如果順利的話,預計北京時間星期三下午就可能出最初結果。但今年擔心結果一時出不來、甚至其中一方拒絕接受失敗結果的預測很多,這加劇了美國本次大選的膠着感。

美國之外的世界公眾也對選舉結果頗有興趣,但再怎麼關心,利益也都隔着一層。如果把美國大選比喻成場內的角鬥,那麼看台上最瘋狂的當然是美國人自己,因為他們壓了不同的賭注。外國人則大多屬於貴賓席上的嘉賓,他們與美國大選結果的利益關係要遠得多,因此相對而言更多是看個熱鬧。

就中國社會來説,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特朗普總統執政四年的確給中美關係帶來了巨大沖擊,但時至今日,美國新的對華政策已在戰略層面成型,兩國關係將進入一個相當長的相持期,它繼續惡化的空間在縮小,回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美國大選有可能成為中美關係一個關鍵節點的看法已被廣泛認為是幼稚的。

特朗普總統在中國互聯網上有一個綽號,叫“川建國”,這個反諷裏面包含了一定的無奈。可以預期,離得越遠回望過去四年美國對華政策劇變帶來的觸動,我們越會相信這種被逼無奈的思考方式恰恰是中國最需要的一種反思,中國決定性的奮發圖強是被“逼上梁山”的。

如果沒有美國過去四年打來的這一通棍子,中國人可能永遠在美國人的半導體工業等地基上建造我們的樓房,隨時準備承受華盛頓操縱的“地震”,我們的很多危機感可能會長期沉睡。所以説,“川建國”這個説法不是阿Q,是我們必須有的轉危為機的邏輯和能力。

過去四年的美國對華政策可以説又一次“喚醒了中國”。除了讓我們知道自己可能會被在關鍵技術上卡脖子的擔心不是杞人憂天,補科技短板的大幕必須從此完全拉開,它還讓我們真正相信了,美國不接受中國崛起,會竭盡其所能打壓中國,這根本不是什麼風險,而就是冷冰冰的現實。

作為大國,中國要實現民族和國家的偉大復興,就必須要邁過美國由人性弱點彙集起來的戰略惡意和瘋狂。中美和平共處不可能通過我們順從、忍讓來實現,我們必須是美國使多大力氣都搞不垮的一支強大力量,才能最終促成其接受按照規則與中國和平競爭。換句話説,只有當美國試來試去最終發現與中國和平相處確為其最好或者最不壞的選擇時,中美以和平為基礎的良性合作大於惡性競爭的關係才會穩固下來。

那麼中國人接下來該做什麼,已經很清楚了。毫不動搖,動員舉國力量,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把中國高科技的短板一個一個都補齊,把我們的國家全面推向從基礎研究到高科技應用的前沿位置,建立起安全可靠的供應鏈,中國必須像上滿發條的鐘表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勢必要經歷一系列的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改革。我們的社會不僅僅要團結,眾志成城,我們還必須營造能夠孵化出各種創新的社會內在動能和活力。我們至今還未能完全解決凝聚力與彈性和活力之間的治理悖論,這會是未來的長期難點,也須是我們的持續着力點。

中國必要的軍力建設非常緊迫。本着有效戰略防禦的原則,除了我們需要建立起在近海軍事鬥爭的優勢,同時必須築牢以核盾牌為基礎的戰略威懾力。要讓華盛頓越來越清楚,他們面對的是一個他們根本就惹不起、把它當朋友比當對手對待更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中國。

總之,美國的選舉對中國而言沒有那麼重要,中國人再也不能抱有僥倖心理,患得患失,我們無法指望美國那邊因某個契機而“良心發現”。美國對華態度當然要有底線,但這個底線看來只能由中國人自己來塑造。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7 字。

轉載請註明: 社評:美國大選對世界來説更多是個熱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