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朝
養廢一個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我想沒有父母願意體驗,但真到了那一天,一定會後悔莫及。
相比起女孩,男孩更難教,父母一個錯誤的觀念,很有可能就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一、把窮養當吃苦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説過:
“人在早年,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教育孩子,要讓孩子多吃一些苦,來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承受能力。
吃苦就是一種教育,但許多父母誤解了,把“窮養”當成“吃苦”。
我見過一家人逛商場,媽媽給女兒挑了一套很漂亮的公主裙,當兒子眼巴巴看着媽媽時,她説:
“男孩子衣服夠穿就行,沒必要穿太好,你要學會吃苦。”
面對媽媽的區別對待,男孩默默低下頭不説話,看來已經習慣了。
父母一味窮養兒子,有可能讓兒子有失教養。
他會學了父母的狹隘作風,遇事斤斤計較,時刻感到匱乏和卑微,無法培養真正的自信。
父母若從不讓兒子站在高處看世界,兒子就只能一直如井底之蛙般坐井觀天。
窮養≠吃苦,父母也不應該刻意找苦讓孩子吃。
所謂的“吃苦教育”,應該是父母對男孩不嬌生慣養,不包辦代替,放手讓男孩多經歷,多嘗試,培養堅強自信的性格。
二、把兒子當祖宗
記得盧梭説過一句警醒父母的話: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對於孩子來説,什麼算是不幸?
不是天災人禍,不是父母拋棄,而是把他變成一個無能的人。
你溺愛兒子,把兒子當祖宗一樣供着,他能不把你當孫子嗎?
幾年前,陝西有一個年輕人楊某報警,説自己的父母煤氣中毒身亡。
幹警偵察現場後察覺不對,在一番調查後,發現了驚人的真相:
看似煤氣中毒的二老,其實是被兒子楊某下藥毒死的。
原來,楊某自小被父母寵大,從未吃過半點委屈,直到進入社會後才知道生活不易,坐吃山空的他一心想搞到錢。
他無意中得知,如果買保險後出意外,能得到保險公司的鉅額賠償。
於是心生邪念,給父母買了多份保險,然後在二老的飯菜中、水中下毒,直接毒死了親生父母。
這樣的人間慘劇,正因為父母的長期溺愛,導致孩子胡作非為。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至少有個度,知道什麼是對孩子好的,什麼是對孩子不好的。
畢竟父母始終要早走一步,若真的為孩子着想,就要儘早讓孩子明是非,立規矩,知進退。
三、把打罵當教育
中國有一句古話: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
對於男孩,我們許多父母都剋制不了嚴厲的手段。
他們覺得,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就是因為沒吸取教訓。
那就要狠狠地打,狠狠地罵,讓他知道害怕,以後就不會重複犯錯了。
又打又罵,真的能教育出一個好孩子嗎?
《正面管教》一書中指出,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產生負面心理:
憤恨(這太不公平了!我不能相信大人!)
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反叛(我偏要對着幹!)
退縮(我很害怕他們。)
在此過程中,男孩身心受創,已經不願尊重和信任父母了。
哪怕被打罵後會表現得很乖,但那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爆發出更嚴重的問題。
李玫瑾説過:“一個人如果在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就別指望他成年後會善待這個社會。”
父母當初是怎樣對待男孩的,男孩將來也會怎樣對待他人,怎樣對待社會。
既不懲罰也不驕縱,才是教育的前提,男孩更需要父母的尊重與理解。
作為父母,一定要給兒子多一些耐心,用正面積極的管教方式幫助孩子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四、不要太粘媽媽
在節目《育兒大師》中,有一個5歲的男孩,一旦離開媽媽就哭鬧不已。
每次他一哭,媽媽就將他緊緊抱入懷中,像小時候嬰兒吃奶的姿勢一樣。
專家提醒:“孩子黏你,不僅是孩子的問題,你也要學會放手。”
是的,如果父母不放手的話,男孩只會越來越粘媽媽,離不開媽媽的保護。
本該有自理能力的孩子,發現一切有媽媽,自然事事交由媽媽包辦,沒有自己的主見。
而且,媽媽若對兒子太膩歪,有可能讓兒子產生依戀。
輕一點的是變成“媽寶男”,情況嚴重的,可能產生“戀母情結”。
俗話説: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父母和孩子雖然有世界上最深厚的血緣關係,但在感情上很難保持完全單純。
父母身為成年人,就要有這個意識,知道和孩子保持一定界限感。
女兒大了,父親要尊重女兒的隱私;兒子大了,母親要和兒子保持距離。
作為母親,能夠給予兒子的愛,往往並不是事事着想和體貼,有時候更需要給予兒子自由的空間。
以上這4大忌諱,父母一定要明白,並且為孩子牢記於心。
從小要注意培養,讓男孩有自信,有責任心,獨立,有主見,有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