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專訪“亞洲的馬丁·路德·金”王靈智:種族歧視是美國難愈之癌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綜合

“從1776年建國至今,種族主義一直是美國難以治癒的癌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國著名華人民權活動家王靈智(Ling-chi Wang)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説道。

當地時間3月16日,美國佐治亞州3家按摩館接連發生槍擊案,共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為亞裔女性。21歲的嫌犯羅伯特·亞倫·朗否認作案是出於種族歧視,而是因為他有“性癮”。但許多美國政治人物、反種族主義活動家都認為,朗的作案動機至少有一部分是反亞裔。

這起“屠殺”讓美國隱在暗處的亞裔歧視浮出水面,美國的亞裔羣體不再沉默,集體站出來抗議針對亞裔的暴力犯罪和歧視。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多地爆發反亞裔歧視抗議遊行,美國總統拜登也公開譴責針對亞裔的暴力行為。

王靈智是美國著名的華人民權活動家,被稱為“亞洲的馬丁·路德·金”。從上世紀60年代起,王靈智就投身民權運動,並於1969年成立了華人權益促進會,致力於為華人等少數族裔爭取平等權利。

美國的亞裔歧視有何歷史背景?相比於非裔歧視,亞裔歧視一直以來為何不被關注?此次全美範圍內的抗議能夠改變美國亞裔歧視的狀況嗎?新京報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王靈智教授。

王靈智教授。/圖片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網站

亞裔被塑造為“少數族裔楷模”,沉默和不反抗助長歧視

新京報:提到美國的種族歧視,大部分人第一反應都是針對非裔的歧視,亞裔歧視一直以來並不被關注。你認為這是何原因?

王靈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整個冷戰時期,白人和黑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就佔據了美國主流媒體報道。主要原因就是,非裔是美國最大的少數族裔——大約佔到美國總人口的10%,而這個羣體面臨着最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和種族歧視問題。他們面臨着就業、教育、政治、醫療、住房、經商等方方面面系統性的種族歧視,甚至在非裔人數最多的體育、娛樂方面,他們也面臨着種族歧視的問題。

這個獨特的現象讓自詡“自由、民主”的美國處境尷尬——尤其是在冷戰時期,美國給蘇聯貼上“獨裁、不民主”的標籤。也因此,美蘇冷戰期間美國的這些政治宣傳,恰恰給了非裔美國人一個揭穿美國謊言的機會。尤其是1950年代馬丁·路德·金、1960年代馬爾科姆·艾克斯等領導的民權運動,迫使美國政府開始解決美國社會各領域中的種族主義和不平等、不公正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向非裔美國人妥協。

但華裔或者説亞裔面臨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首先,亞裔整體人口相對較小,無法像非裔一樣發起有政治影響力的大規模民權運動。其次,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華裔美國人也被認為是美國國家安全的一大威脅。FBI(美國聯邦調查局)、CIA(美國中央情報局)、IRS(美國國税局)等機構被派往各地監視、檢舉華裔羣體。

事實上,華裔羣體和非裔羣體一樣,一直以來都是被壓迫、被禁聲的。更糟糕的是,華裔羣體沒有非裔羣體那麼大,他們沒辦法對歧視、不公正進行大規模的反抗。而他們的沉默和不反抗,又給了美國政府以及媒體另一個認知——和在美國各地大聲抗議反抗的非裔美國人不一樣,華裔美國人只會獨自努力工作以改變自身狀況,他們不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美國政府和媒體將華裔羣體塑造為“少數族裔楷模”,並以此譴責非裔美國人“懶惰”,不像華裔一樣願意學習、努力工作。但一個可悲的事實是,華裔美國人和非裔美國人一樣都遭受着白人社區和政府的不公對待,華裔和所有亞裔都是美國種族主義的受害者。

一個非常重要的點是,從1850年以來的整個華裔在美歷史,華裔都遭受着種族歧視,包括無公民權,甚至無法像非裔一樣獲得平等的機會。在美國的法律體系內,也充滿了地方性、全國性的歧視法案——目的就是讓華裔美國人無法獲得平等權利。這也是我1969年創建華人權益促進會的原因,我希望能夠推動華裔美國人獲得平等的民權、政治權。

此次抗議難帶來深度變革,種族主義是美國難愈之癌

新京報:亞特蘭大槍擊案後,美國多地爆發了反亞裔歧視抗議。你認為此次大規模的抗議會是改變美國亞裔歧視狀況的一個轉折點嗎?

王靈智:我不認為這次抗議會帶來明顯的改變。不久後,一切又會迴歸原點。

自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各地反華裔、反亞裔暴力事件大大增加,背後的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特朗普不僅將此次新冠疫情歸咎於中國,美國國內的貿易、經濟問題也歸咎於中國。中國和在美華裔成為美國很多問題的“替罪羊”。

而美國人是無法區分華裔和其他亞裔的,當他們在街上看到一名亞洲人,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人是中國人,是一名外國人,而不是一名美國公民。這也是為何全美亞裔都成為美國各方面問題的“替罪羊”,尤其是在疫情、高失業率以及企業破產等方面。

這次抗議可能會帶去一些改變,亞裔羣體的聲音加大了,但都是表面上的改變。真正結構上、體系上的問題不會得到解決,更別説徹底消除種族主義——因為從美國於1776年建國開始,種族主義就是一項無法治癒的癌症。

美國排華早有歷史,反亞裔核心還是反華

新京報:統計數據顯示,疫情之下針對亞裔尤其是華裔的仇恨犯罪大大增加。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王靈智:針對華裔和其他亞裔美國人的仇恨犯罪並非從2020年疫情期間才開始,也並不是在2018年特朗普宣佈對華展開貿易戰才開始。只是美中貿易戰以及這次疫情推動了關於華裔、亞裔的謊言和仇恨的傳播,這也轉移了美國公眾對於特朗普對美國經濟管理不善的關注。

他們真正的攻擊目標很明確是華裔。但所有亞洲人或者説東亞人長相相似,因此整個亞裔都成為攻擊的目標或是“替罪羊”。舉個例子來説,1980年代,日本在自動化和電子工業方面開始挑戰美國的主導地位,日本人成為美國主要的對手和仇恨對象。當時,華裔美國人Vincent Chin在底特律被兩名失業的汽車工廠員工殺害,只是因為他們將Chin當作了日本人。目前,所有的亞裔都被當作華裔,成為了美國仇恨的對象目標。

事實上,美國排華早有歷史。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針對特定族羣的移民法案,就是《排華法案》。這部法案不僅禁止華人移民美國,還明確否認當時已經在美國的11萬華人移民成為美國公民的權利。1882年之後,美國還先後通過了14項法案,強化了排華和歧視華裔。

這些排華法案最終在1943年被廢除,但其影響力一直持續。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排日法案,1934年通過了排菲律賓法案,再加上前幾年特朗普的禁穆法案,事實上都是以排華法案為模型。華裔美國人及其他亞裔美國人在他們的國家——美國,一直都被當作外國人,不是因為法律,而是被社會關係、社會理念所影響。

美國對華人的擔憂和憎恨可以追溯到18世紀美國建國之初。此後幾百年間,這些擔憂和憎恨時不時會浮現出來,就像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一樣。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對抗不是從特朗普時期開始,而是從2008年奧巴馬政府時期就開始了。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事實上就是開始使用經濟、政治和軍事手段來遏制中國。這些在上週阿拉斯加的中美高層會晤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我認為,美國反華、反亞裔暴力升級的真正原因就是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所謂“新冷戰”,背後則是他們阻止中國崛起的決心。美中關係事實上就像一枚硬幣,它有着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中國的威脅,而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威脅。

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團結其他少數族裔共同發聲

新京報:面對不斷增加和升級的反亞裔暴力,在美亞裔或華裔羣體應該怎麼做?

王靈智:當中美關係良好時,在美華裔擁有自由、平等和尊重。當雙方關係惡化時,華裔和其他亞裔就成為恐懼、不信任、仇恨的對象。

當前,很多人譴責並抗議亞特蘭大的槍殺事件和全美範圍內的種族暴力,這是非常好的。但這些聲音很快會弱化,並被遺忘。我們必須解決對華種族歧視的根源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中美“新冷戰”。因為在美國,對中國的敵對是不分黨派的,不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的領導人都同意一點——團結起來抗擊中國,遏制中國的崛起。

他們也許會譴責反亞裔暴力行為,但若是不能解決根源上的反華種族主義問題,這些譴責是無意義的。反之,這些所謂的譴責只會讓他們將對華裔、亞裔的暴力和對中國的打壓政策有意區分開來,以擺脱他們在推動對華裔的仇恨和不友好上應該承擔的責任。

我認為,華裔羣體必須推動中美關係的良性發展,促進相互的理解。他們也必須和其他族裔團結起來共同抗議種族暴力行為,反對針對中國的所謂“新冷戰”。不做到這兩點,華裔羣體將持續遭遇歧視、暴力、仇恨,同時導致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惡化,甚至發展為戰爭。

事實上,應對反華、反亞裔種族歧視和暴力的唯一辦法就是,利用任何必要的途徑站起來反擊。保持沉默不僅僅是對種族主義的縱容,更會進一步鼓勵暴力和仇恨。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張磊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