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前,大家再檢查檢查頭燈備品,把褲腿紮緊了,最近山裏‘草爬子’比較多,一定要注意別被咬到……”盛夏的早上5時,90後班長於帥反覆叮囑着同行的工友,與同為90後的楊事業等人戴着頭燈、拎着工具,離開巡守房向着深邃的興安嶺隧道走去,開始了一天的巡檢作業。
1903年建成的興安嶺鐵路隧道,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興安嶺山脊上,全長3.1公里,如今仍是通往滿洲里口岸的重要通道。2019年全年,從這個隧道穿過的列車多達5.1萬列。這裏氣温温差很大,冬天最低氣温接近零下40攝氏度,夏天氣温又高達34攝氏度。
這條有着百年曆史的標誌性工程——中東鐵路興安嶺隧道,在當時是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坐落在這條橫跨東北三省的“丁”型中東鐵路線的西部線上。始建於1897年的中東鐵路,是橫跨歐亞大陸的第一條鐵路,也是我國第一條與國際接軌的鐵路,1903年全線通車。
這100多年來,穿過興安嶺鐵路隧道的火車,從蒸汽機車到上世紀90年代的內燃機車,到如今新時代的電力機車,一列車的編組輛數由過去不到30輛變成現在的60多輛,牽引重量也由2000噸增長到6000多噸。經歷過炮火紛飛的興安嶺鐵路隧道,也在數代鐵路人的守護下,見證着中國從貧弱走向富強的過程。
時至今日,這條鐵路隧道仍然發揮着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通道作用。列車通過這條隧道後,可達滿洲里站,再向西出國境就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鐵。這些來,經歷過複線、電氣化改造後,這條鐵路仍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重要交通動脈,承擔着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50%以上的運輸量,年貨物運輸能力超億噸。
為確保列車安全通行,海拉爾工務段博克圖橋隧養修工區的橋隧工們,每天都要開展巡守檢查作業。雖然已經盛夏,但隧道內的氣温還是不到零攝氏度,一年四季進隧道都要棉襖不離身。于帥在頭燈的照射下,用檢查錘仔細檢查着隧道內的邊牆襯砌。由於隧道年代久遠,為了防止隧道內壁發生襯砌掉塊脱落影響行車,于帥對每一次敲擊都格外認真。
每天兩次穿越這條117歲的興安嶺鐵路隧道,于帥説每次“自己都心存敬畏”:“這條保障林區百姓出行、中歐班列國際物流通道線的隧道太重要了,容不得有一絲懈怠。”
“幫我照下亮,我再檢查下井口。”隧道里,每走一段距離,于帥還要對隧道檢查井進行檢查。
“一步不白走,一眼不白看。”于帥的心裏始終牢記着前輩張巨福老人的10字經,“巨福精神”也始終影響着這裏一代又一代的鐵路人。在這段素有興安嶺“老虎口”之稱的鐵道線上,海拉爾工務段原新南溝線路工區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巨福,30年踏遍曲折十八彎的盤山道,累計行走8.2萬公里,發現軌件傷損上千餘件,防止各類行車事故100多起。
即使是初春季節,山體積水從裂縫處滲出後,在隧道內也會結成冰塊,為了防止結成冰柱影響行車安全,于帥和工友要使用6米長的絕緣打冰杆,逐個清理隧道拱頂的冰塊。“剛接觸打冰作業,力度掌握不好,使蠻勁兒不但冰打不着,胳膊也容易肌肉拉傷,疼了好幾天,我可深有感觸。”楊事業説,冬季集中清冰作業時,有時冰碴會飛進靴子裏,“就得穿着濕漉漉的靴子,一走三四個小時”。
2014年大學畢業後,于帥選擇了專業對口的橋樑工程專業,從遠在千里之外的通遼來到了興安嶺。班組小房坐落在一處小山腰上,房舍四周人跡罕至,除了高高的山嶺,就是長長的鐵道線。剛來的時候,他聽老師傅們講起幾十年前隧道巡守偶遇“熊瞎子”的事,他們口中那隻大得可怕、極其危險的熊,對來自草原的于帥來説十分陌生。這裏的荒涼也曾經讓他有過離開的念頭,但草原漢子那份天生的執拗讓他選擇了留下。
“留下就要幹出個樣來!”于帥在心裏暗暗發誓,一有空他就自學給自己充電,作業時就跟着師傅耐心地學,很快就成長為業務骨幹和班組帶頭人,負責沿線數十座橋樑及隧道檢修。他還根據隧道季節性設備情況,自己整理了一套檢修竅門。
6月以來,隨着氣温升高和汛期到來,山體內凍土凍層逐漸融化,隧道內滲水設備流量增大,為了保證隧道的安全暢通,于帥和工友們更加精細嚴謹了,除了每天兩次14餘公里的隧道巡守作業,他們還要加緊對隧道防排水設施進行檢查和維修。
29歲的楊事業主要負責隧道巡守作業,提起7年前剛參加工作時的感受,他説,孤寂、單調的工作並不是最大的挑戰,最難克服的是這裏冬季的寒冷,“剛來的時候,外出作業穿兩條棉褲都打哆嗦。”長期寒涼的作業環境一度讓他想過要放棄,關鍵時刻是工友的關心讓他留了下來。“工友知道我怕冷,讓家裏人給我做了一條3斤棉花的手工棉褲,那個冬天之後,我還真沒再感覺到冷。”楊事業説。已經適應了興安嶺冬天的楊事業,去年還與一位當地的女孩組建了家庭,真正紮根在了這裏。
“加3毫米、減1毫米……”隧道里迴響着90後陳亮的聲音。作為一名線路維修工程師,他專門負責隧道內鐵路線路的檢查維修作業。隨着氣温的回升,他要時刻掌握隧道內鋼軌毫米之間的變化情況,做到隨變隨修,保證行車安全。隨着鐵路設備的升級改造,對鐵路線路檢修作業的流程和標準也越來越高,陳亮深入研究現場設備數據變化,運用數字工務系統科學分析整修區段,用大數據指導生產作業,提高了現場作業的整修效率。“2017年,我與百年興安嶺隧道一起迎來了電氣化時代。”陳亮説,這是他一直引以為傲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守護好百年隧道里每一寸鋼軌的安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