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表風采錄|王暾:14年紮根災害預警領域,期待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這一身份之外,王暾還有一長串頭銜:成都市優秀共產黨員、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

今年48歲的王暾,在23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成都創業築夢的14年裏,王暾見證了我國地震預警事業從無到有,從單一地震預警到實現多災種預警。目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已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成果,也讓我國成為全球第3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是成都這片培育科技創新的沃土,為順利、高效地推動這項科技創新成果落地成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王暾感慨。

黨代表風采錄|王暾:14年紮根災害預警領域,期待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王暾

談創業

最困難時,用黨的故事激勵自己和團隊

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於4月29日正式閉幕。

幾天前,大會開幕前一天早上,王暾6點起牀,8點左右就抵達駐地酒店報到。記者見到他時,他雖然頂着黑眼圈,雙眼卻放着光芒。採訪間隙,不時有電話進來,與他溝通相關事宜。

這樣的高強度運轉,在過去14年裏,已成為他的日常。14年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王暾告訴記者,創業最困難之時,團隊研究人員幾個月沒發工資,全公司賬面上只剩1.4元。

“咬咬牙就堅持過來了!”2010年7月1日,王暾給團隊上了一堂2.5小時的黨課,向所有員工講黨史,用黨的歷史中一次次跌宕起伏來鼓勵自己和團隊。

“和建黨初期的艱難險阻比起來,我們的困難其實不算什麼。”他告訴記者,“可以説,在我們創新創業最困難的時候,是因為想到了黨、依靠了黨、借鑑了黨的創業史,始終相信黨,才使我們不忘初心、沒有放棄。”

直到現在,已有25年黨齡的王暾,作為公司黨支部書記,也經常會給團隊的黨員講黨課。“很欣慰的是,經過過去10多年發展,我國已經從以往仰望他國地震預警先進技術,變成了擁有讓國際同行尊重和認可的地震預警技術的國家。”王暾告訴記者,過去5年來,成都成立了全國首個多災種預警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多災種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系列原始創新,研發了全球領先的地震預警成果,支撐建立了全球最大地震預警網,與華為、小米、TCL等國產主流手機、電視廠家合作,在全球率先將預警功能內置在手機操作系統中。

與此同時,成都建立了中國首個多災種預警平台,已預警891次自然災害,包括67次破壞性地震,824次滑坡、泥石流、山洪、山火等,開展了多災種預警服務。“成都造”成果也走出國門,出口尼泊爾、印尼,支撐全球6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國家中的3個。

“這些,都是在黨的支持和領導下取得的。”王暾舉例,在創業之初,成都天府軟件園黨委為其減免租金,後續各級黨委、組織部門也持續給予資金支持、政策支持、宣傳支持。此外,成都市第一個電視、手機地震預警的授權是高新區,授權單位是高新區黨羣工作部,成都市委組織部也在促進全成都市的電視、手機地震預警。

談未來

期待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在災害預警領域,王暾提及,成都過去5年來的新成就,早已不侷限於地震預警技術本身。“成都不僅走在全國最前沿,還率先實現了政府與社會力量和民眾的‘共建共享’。”他舉例,2020年年底,成都帶動中國地震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就是成都“共建共享”的一個印證。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5年來,整個社會對災害預警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大家都希望在災前收到預警。各界也更深刻地把握了災害預警的行業規律。”王暾所説的行業規律,即除自然科學規律外,在社會科學領域,災害預警同時具有科學性、公共安全性、公益性和商業性。在他看來,正因過去5年對這四個屬性規律的把握,使得在多災種預警體系的運營體系建設和服務上,變得更快更好。

王暾注意到,此次黨代會報告提及:要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其中,成都將完善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快建設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台,建成國家西南區域應急救援中心,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作為災害預警領域的創新創業者,此次報告為我們指明瞭高遠方向,安排了得當的實施措施,催人奮進。同時,也倍感使命光榮。”他表示。

為服務成都安全與發展,提升成都影響力,他建議成都爭取與應急部共建災害預警研究院,並建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災害預警重點實驗室,既更好發揮成都人才、科技力量的基礎與優勢,又能通過應急部和聯合國的行政影響力,向全國全球輸出“成都造”災害預警成果,展現成都乃至中國的原始創造力,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安全篇章。

“基本公共服務”是王暾提到的高頻詞。他希望推動災害預警率先在成都成為基本公共服務,讓每個民眾在災害前收到災害預警,推動成都市中小學、社區、化工廠等人員密集和高風險區域全面應用預警,提升城市韌性。

“當然,不僅希望在中國能廣泛實現這個目標,背靠強大的祖國,也希望未來5年,通過運用中國的災害預警技術服務全球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助力災害預警成為全球基本公共服務。”王暾表示

在實現這個宏偉藍圖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大量裝備。因此,王暾希望大力推動具有“成都優勢”的災害預警成果轉化和示範應用,在蓉打造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應急產業高地。

“成都具備建立應急產業高地的基礎。”王暾提到,這些基礎要素包括:在災害預警領域,除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外,成都還有一系列高校院所和科研團隊。此外,成都在精密儀器製造方面頗具優勢。他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為例,該所野外監測用到的約百分之八十的儀器都是“成都造”。

王暾建議,對公共服務領域的創新成果強化市政府的需求側,以便在全國統一市場的背景下,通過試點示範,搶佔影響力,搶佔市場。

一些計劃也正在推進當中。王暾透露,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近期將發佈一項最新科技成果,“成都造”的基於手機監測能力的全國960萬平方公里地震預警網也將於近期上線,“將成為服務中國10億手機、電視用户的重大減災預警系統”。此外,依託成都人才和成果優勢,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正在建立面向地震預報的大科學裝置——川滇地下雲圖監測網,力爭建立全球地震科學研究中心,力爭突破地震預報這一世界科學難題。

“像天氣預報一樣預報地震,你認為會實現嗎?”記者問。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因為看見,所以堅持。”王暾説。

一如過去14年他所堅持的那樣。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呂國應

編輯 向財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38 字。

轉載請註明: 黨代表風采錄|王暾:14年紮根災害預警領域,期待推動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