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核電機組外景
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快速向基建強國邁進的十年。這十年,我國不僅加速推進交通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取得新突破。種種數據所折射的成就,讓人目不暇接。
交通運輸:人享其行、物暢其流
在適度超前的建設原則下,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羣。北京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上海洋山港自動化碼頭等標誌性工程,見證中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十年,中國鐵路、公路增加里程約110萬公里,相當於繞行地球赤道27圈半;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累計超過7萬億元,增產里程5.2萬公里;截至2021年底,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5公里,比2012年增長24.6%;新建、遷建運輸機場82個,機場總數達到250個,全國機場總設計容量超過14億人次。規模巨大、內暢外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讓世界矚目。
説到交通領域的“中國名片”,不能不提中國高鐵。2012年,我國高鐵運營里程是9356公里,而目前這一數字突破4萬公里。現在,旅客乘高鐵從首都北京出發,半日內即可到達54個城市,“坐着高鐵看中國”已成為民眾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交通運輸設施的發展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也加速了物資流通和人員流動。從2021年數據來看,我國平均每天約有6.9萬艘次船舶進出港,2.68萬架次飛機起降,快件處理接近3億件。高峯時,平均每天鐵路開行旅客列車超過1萬列,高速公路流量超過6000萬輛次。一大批戰略性重大工程項目托起一個流動的中國。
在打贏脱貧攻堅戰和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交通運輸建設同樣功不可沒。數據顯示,農村公路總里程從2011年底的356.4萬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萬公里,10年淨增90多萬公里;1040個鄉鎮、10.5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難題得到解決,農民朋友“抬腳上客車”從願望變成現實。在農村公路的帶動下,山貨進城、城貨下鄉,城鄉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加速互動,帶動了農村增收、農民致富。
中國基建還走出國門。中老鐵路、亞吉鐵路、蒙內鐵路開通運營,雅萬高鐵有序推進,比雷埃夫斯港第二階段股權順利交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成果。
能源電力: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十年來,我國建設了一大批世界級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
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總裝機容量達1600萬千瓦的白鶴灘水電站是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全面建成投產後,多年平均發電量將達624.43億千瓦時。
在福建福清興化灣,59台百米高的白色風機矗立在大海之中。作為全球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的年發電量為14億千瓦時,可滿足2萬個三口之家的家庭正常用電需求。
2021年1月,還是在興化灣,全球第一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標誌着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圍繞保障能源安全,我國加快推進能源安全新戰略,着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21年底,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3.8億千瓦,比2012年翻了一倍,年均增速8.4%;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84.3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達到49.4億千伏安,分別是2012年的1.7倍和2.2倍;全國油氣管道里程達到18萬公里,比2012年增長了1倍。能源跨省跨區輸送通道建設不斷加強。
在確保能源安全可靠供應的前提下,我國持續推進能源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轉型。如今,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綠色電力裝機總量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底,風電光伏併網裝機合計6.35億千瓦,是2012年的近90倍。
一列動車組列車在行駛 肖藝九 攝
民生工程: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十年前,在河北邯鄲、邢台等一些地方,農村飲水氟超標問題還很嚴重,苦鹹水、高氟水是不少百姓的心病。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清澈的江水從位於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北上,流經上千公里,為極度缺水的華北地區帶來甘霖。
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之一,南水北調在建設中利用了明渠、渡槽、隧洞等多種技術,打造了世界最大輸水渡槽、世界最大規模現代化泵站羣。通水以來,南水已成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縣(市、區)超過1.4億人的主力水源。
數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13日,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累計調水量達531億立方米,為沿線50多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85億立方米,為受水區壓減地下水超採量50多億立方米。現在,南水北調受水區的家庭只要一打開水龍頭,就能喝到千里外的長江水。
其他民生基礎設施工程,雖然單個體量沒有南水北調工程那麼大,但同樣給民眾生活增進福祉。
2018年以來,黨中央部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完善農村生活設施。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其中,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等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此外,目前全國範圍內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
數字通訊: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伴隨着網絡強國、寬帶中國、“互聯網+”行動,這十年,我國信息通信業實現迭代跨越,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其中,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
2012年全國移動電話基站數剛剛突破200萬個,到2021年末,這一數字達到了996萬個。目前,我國已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提高近40倍,4G基站規模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以上,建成5G基站達到161.5萬個。
遍及全國的信息基礎設施為建設數字社會、數字政府提供了有力支撐。過去,羣眾辦事要跑一個或多個部門,有時候還得來回跑好幾趟。現在,許多地方都推行了數字政務服務,這不僅節省了百姓的辦事時間和精力,更實現了公共服務的流程透明,數據共享。
在電信新技術的引領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辦公等互聯網應用全面普及,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527萬億元,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徹底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習慣。
互聯網在生產領域的應用也正在加速拓展深化。截至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台超15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7800萬台(套),工業互聯網應用已覆蓋45個國民經濟大類。這樣的“數字基建”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更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生產力,算力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今年以來,全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羣中,新開工項目25個,帶動各方面投資超過1900億元。
今年2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啓動,通過將東部發達地區的數據,傳輸到西部算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運算、存儲,既緩解了東部能源緊張的問題,也給西部開闢出一條發展新路。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包括5G基站、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在內的新基建項目仍在紮實推進中。未來,我國還將全面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擴大5G網絡覆蓋深度,加快5G等新興技術規模化應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持續改善。 (記者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