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高氣温破紀錄成“常態”的夏日裏,關於高温的話題不斷。8月22日,#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的話題引發網友關注,並戳中了大家的心,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了擔憂。
這一話題援引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專家2020年6月刊發在《自然·通訊》雜誌論文中的觀點。隨着相關話題的發酵,8月22日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已發文闢謠。
官方回應闢謠
國家氣候中心已“認證” 今年夏天為1961年來最熱
今年夏天的熱,不僅有南方人的切身體會,更有來自官方的“認證”。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近日監測評估,綜合考慮高温熱浪事件的平均強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從今年6月13日開始至今的區域性高温事件綜合強度已達到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強,具有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極端性強等特點。
數據可以證明:截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經持續64天,為1961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35℃以上覆蓋1680站、37℃以上覆蓋1426站,均為歷史第二多,但40℃以上覆蓋範圍為歷史最大;高温極值站數262站,已超過2013年和2017年。
夏季以來(6月1日至8月15日),全國平均高温日數12.0天,較常年同期偏多5.1天,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華北南部、華東大部、華中、華南東部、西南地區東北部及新疆大部、內蒙古西部等地高温日數普遍在20天以上,新疆中東部、內蒙古西北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安徽、江蘇南部、浙江、福建中北部、江西大部、湖南大部、四川東部、重慶等地超過30天。
“未來更熱”的聲音再次出現 引發網友焦慮
高温伴隨着乾旱,川渝兩地開啓“省電模式”,這讓這個“最熱夏天”更加難熬。大家都在盼望着這個漫長夏天早點結束。然而,關於“未來更熱”的話題,引發了大家的焦慮。
有自媒體發佈文章稱,今年的熱可能只是個開始。文章裏寫到:“根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20年6月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稱,未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將進一步增強,這也會進一步導致極端天氣的發生。論文的評估結果意味着未來東亞夏季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但登陸的颱風可能減少,同時也意味着中東部和南部的高温熱浪風險增大。”文章還提出“當前出現的種種極端高温彷彿在應驗專家們的預測”。
自媒體發佈截圖
社交平台上,該觀點帶上了#今年或許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話題,並引來網友的廣泛關注,多個“自媒體大V”轉發,截至8月24日,話題閲讀量達到252.5萬。
記者查詢發現,就在2019年,也出現過類似的説法,如“2019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但可能也是未來一百年中最涼爽的一年”。但通過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可以看到,2019年,全國平均氣温為10.34℃,而2020年,為10.25℃。
中科院大氣所稱該説法曲解研究結論
22日晚,@大氣物理研究所 發佈了關於有關微博公號曲解研究結論的説明,對網傳“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進行回應,指出有關微博公號的提法是對論文原意的曲解。
自媒體錯誤援引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相關論文截圖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回應中提到,其學者2020年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題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學術論文,關注的是極高温室氣體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可能變化。該論文工作與近期極端高温事件的發生和預測沒有任何聯繫。
要對本世紀末的長期氣候變化進行預估,必須藉助氣候模式,但是受科技發展水平的影響,當前模式結果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在氣候預估方面,其體現就是不同模式對於同樣的温室氣體強迫的響應存在差異,例如參加“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5)的35個氣候模式對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預估結果彼此相差很大。為了減小這種不確定性,以給出更加準確的長期變化預估結果,這篇論文采用了一種在國際上被稱為“湧現約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據當前氣候狀態與未來狀態之間的可靠物理聯繫,利用當前豐富的觀測資料來對氣候模式的原始預估結果的偏差進行訂正。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回應稱,這篇論文不涉及未來10年的温度預測問題,更沒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來10年最涼爽的一年”這一結論。有關微博公號的提法是對論文原意的曲解。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綜合@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中國環境報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