蟄伏17年破土而出,300億蟬來勢迅猛,讓人怕怕的不止視覺
夏天到,知了叫!蟬,儘管是害蟲,卻有人為它寫詩、作畫,還有人吃它!但是……
美國東部地區最近發佈“蟬羣預警”,警告有300億隻蟬即將破土而出、席捲美東,提醒民眾提早做好防護措施。原來,這種學名“布魯德X蟬”的知了,原產於北美洲,其幼蟲在樹根處的泥土裏可以蟄伏17年之久,在羽化成蟬的那一刻從地下集體“升空”,故被稱為“17年蟬”。
害不害怕,擔不擔心?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館長殷海生,“四問”知了。蟬確實是一類常見的昆蟲,屬於昆蟲綱半翅目,中國也有很多種類的蟬,但有一點比較“幸運”,中國沒有“17年蟬”。
【一問:300億隻蟲什麼概念?】
300億這個數量級,相當於全地球人口的四五倍,對比人類之前遭遇的蝗蟲災害,這是什麼概念,有沒有產生密集恐懼症?作為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校友,作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殷海生入行幾十年間也沒見過17年蟬的集體活動場景,“只見過蝗蟲,密密麻麻的,確實很震撼,一腳下去很多個體。”
他表示,有些昆蟲種類具有羣居性,正如蝗蟲造成蝗災;而17年蟬也帶有羣居性,在一定區域內高度集聚,個體比較多。不過,他個人估計,這也只是一種短時的現象,“也就是説在短時間內,如剛剛羽化後不久,是羣集在一起的。”
【二問:不咬人卻有什麼危害?】
至於危害,300億是針對一個區域範圍的總估量,這一非常大的生物量應該對植物影響很大,殷海生認為,“包括幼體期的若蟲階段和羽化後的成蟲階段,能使植物的嫩枝枯死。”
對於17年蟬咬不咬人的問題,殷海生解釋,“畢竟蟬不是蚊子,它不咬人。”因為蟬的特性是口器為刺吸式,也就是説只能吸取植物的汁液為生,對人類來説沒有直接的危害。當然,一般居民對蟲類有恐懼感,當它們個體很多很多時,會比較恐怖。在某些情況下,蟬也會飛進家裏,“但不用恐慌,小心也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蟬的成蟲時期,雄性通過鳴叫與雌性聯絡,相互吸引,便於交配。因此,個體數量極其龐大時就會形成巨大噪音,這對居民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關鍵是鳴叫時可能導致人們無法睡覺。”
【三問:17年蟄伏最長紀錄?】
從昆蟲學角度講,蟬的一生分為3個階段,卵、若蟲和成蟲。卵孵化後,鑽入土中,在地下生活,以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又爬出地表,在植物或石壁上羽化為成蟲。成蟲交尾後,雄性很快死亡,雌性產卵後也死亡。於是,卵又開始新一輪的生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蟬的若蟲期遠遠大於成蟲期,17年可能是之最。在中國,一般蟬也就1到2年壽命,個別的長一點。但殷海生説,之前國內沒有報道過有10多年“蟄伏期”的蟬。在某種意義上,其實這17年的“地下工作”,都是為了羽化後的這幾周做準備,因為雌性要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重要的使命:產卵。
【四問:它們到底還能活多久?】
此前,也有科學報道認為,17年蟬這樣長期“隱居”能躲避天敵。殷海生認為,其實自然界本身是一個平衡世界,那麼多蟬類出來後,也會吸引很多的捕食者,如鳥類、蜥蜴等可以大快朵頤。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山東等地,每年還有大量的人養蟬,就是為了在羽化前抓住它們,當作鮮美的食物。
根據生物規律,蟬通常在羽化成蟲後的壽命都不長,有的甚至短短几天就會死亡。一般情況下,2到3周也會死亡。“種類不同,時間有差別,但絕不會幾個月的存活。”可以説,熬不過一個夏天。而從演化生命週期看,這種17年蟬不是第一次被發現,畢竟這些蟬在地球上生存了3億年左右,週而復始、生生不息。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徐瑞哲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