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遊|王富祥:青城採茶

文/王富祥

清明前夕,滿目生機盎然的綠色擱淺在梯田上。同時擱淺在梯田上的,還有鳥聲、陽光、暖風和採茶小曲。甚至,路過這裏的薄霧也放緩步伐,在茶園裏久久徜徉。

這是充滿新意的初春。新綠塗滿川西盆地邊緣的八百里青城山,新綠還遍佈層層疊疊茶山的前額和流海。

採茶季,是一幅水墨畫長卷。

青城山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著名的“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氣候温和濕潤,具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土壤肥沃,草木葱鬱,適宜茶樹生長。

青城山最悠久的茶園是上清宮朝東方向,在梯級埂子上的數百壟老茶樹,據傳這片茶林是青城貢茶的母本。

唐朝開元年間,青城山屬青城縣管轄,此時茶葉種植已成規模,故名青城茶。在宋代時,青城茶被定為皇家貢品,青城茶在以後歷朝歷代名聲大振,成為川茶的重要一脈。

採摘青城茶的最好時節,是每年清明前夕。被幾場春雨的花灑澆灌過,被太陽暖男般的眼神輕撫過,被春風的耳語打動過,使冬季一度頹廢的茶樹無不春心蕩漾,再次吐露清新。

每一片新綠,都是經歷了時間沉澱與洗禮,啄破往年青春期傷口上結痂的傷疤,向着陽光照耀的方向冒出來的一種希冀。勿需驗明正身,每一片嫩芽都是春天的胎記。

站在茶園的高處俯瞰,看那一壟壟剛冒出來的新芽見到朝霞後,日子便疊加着生長。到了三片嫩芽打開臂彎時,第一批新茶就可以採摘了。

與青城貢茶園毗鄰的青城山卷洞溝石橋茶園園主程章富,全家三代每年都是第一批採茶人。83歲的程大爺介紹説,第一批新茶,因為是清明前所採摘,這批茶便被稱為明前茶。明前茶的葉形嫩滑,沒有蟲眼。嗅嗅,有天然的純香,是茶中極品。

石橋茶園從前多為散窩子茶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實行規模化種植,之後幾經沉浮。“現在好了,茶山就是金山銀山。”談到這裏時,程大爺精神飽滿地介紹起新推出的手工私坊青城道茶。

程大爺叫來石橋茶園的第三代傳人程建,用玻璃杯泡來幾杯新泡的青城道茶。這是採用地道的老川茶母本素材,經手工炒作柔制而成,兩三片芽蕾,在水中枝莖向下,葉芽向上。湯色漸漸變得碧綠,茶葉在沉浮之間,極像起舞的綠色水上芭蕾。呷一口,茶鹼在口齒間緩緩浸潤,舌根有甘甜味纏繞,川茶的餘香在喉結上彌散開來。回味之後,盡是青城山的底藴。

品鑑青城道茶後,程大爺帶我們一行人,到青城山卷洞溝的石橋茶園體驗採摘。

沒有聽到所謂的採茶歌。只聽到遍山層層疊疊的採茶人的笑聲和輕聲哼起的無名小曲,他們哼的是一種愉悦心情。我加入其中,指尖在嫩芽間舞動,如在彈奏一曲春天的交響樂。

【作者簡介】

王富祥,四川都江堰市人。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曾在《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綠風》《散文詩》《四川文學》《廣西文學》《青年作家》《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等報刊發表詩歌、散文數百首(篇);多次獲獎並有詩作收入二十餘種選本。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0 字。

轉載請註明: 行遊|王富祥:青城採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