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思煬)今年11月起,山東、天津、湖北、福建、甘肅等地紛紛通報在冷鏈環境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涵蓋樣本包含巴西冷凍豬肉、印度進口凍帶魚、巴西進口冷凍牛肉等產品外包裝。事實上,自6月起,我國各地已相繼針對冷鏈各環節的防疫措施發佈通知。其中,可協助查詢冷鏈食品從進口到銷售終端全過程的“冷鏈食品追溯碼”,成為多地應用的管控技術舉措。
在冷鏈管控方式之中,“冷鏈食品溯源碼”開始在很多地區使用。北京已發佈通告,要求自2020年11月1日起,北京市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單位使用“北京冷鏈”,如實上傳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來源、流向等追溯數據,實行“首站賦碼”管理,在面向消費者進行銷售時,應在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產品包裝或貨櫃明顯處加貼“北京冷鏈”電子追溯碼。消費者可通過微信、支付寶掃碼查詢產品追溯信息。
冷鏈食品追溯碼不僅在北京,也在浙江、四川、河南等地使用。浙江早在6月22日就上線“浙冷鏈”食品追溯系統,將進口的使用冷鏈運輸的畜禽肉、水產品及其製品作為首批運用對象,以進口食品經營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進入浙江供應鏈的首站,通過對冷鏈食品賦碼、掃碼,下游經營者“進出掃碼”,公眾“掃碼查詢”,全面掌握冷鏈食品供應鏈流向。
11月起,河南鄭州“鄭冷鏈”系統在惠濟區中原四季水產物流港上線,對冷鏈食品溯源碼實現“來源可溯,流轉可查,去向可追”,完成從供應鏈首站到消費環節產品最小包裝的閉環追溯管理。
四川“川冷鏈”也在11月正式上線,對進口和省外進入的冷鏈食品實施一品一碼、一批一碼和一物一碼的掃碼追溯應用,12月30日前,當地大型生產、超市、餐飲企業冷鏈食品生產經營均將納入平台監管。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編輯 李嚴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