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95處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
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大力實施綠色礦山工程項目,讓礦山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贏。圖為在新幹縣金川黃富飾面用花崗岩礦山,工人對3號邊坡草坪澆水護綠。 李福孫攝(人民視覺)
9月21日,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地質找礦不斷取得突破,2021年全國新發現礦產地95處,中國礦產資源家底進一步夯實。
《報告》全面反映了2021年以來中國在地質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生態修復、綠色礦山建設等方面的新進展。根據《報告》,截至2021年底,中國石油、天然氣剩餘探明技術可採儲量已達36.89億噸、63392.67億立方米,油氣地質勘查在鄂爾多斯、準噶爾、塔里木、四川和渤海灣等多個盆地新層系、新類型、新區勘探取得突破。
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發展紮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在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生態修復治理、構建礦區社區和諧關係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成為礦業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自然資源部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開展全國綠色礦山遴選工作,目前共建設了1100多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了50家綠色礦業發展示範區。此外,還制定“十四五”礦山生態修復規劃計劃,開展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
礦產資源領域科技成果顯著,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21年,自然資源部積極推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產出了一批重要成果;發佈實施了地質礦產領域國家標準8項,行業標準115項。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方面,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另建有國家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平台方面,在礦產資源領域佈局建設了40個重點實驗室、24個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38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究領域涵蓋了地質礦產調查評價、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
鉀鹽基地成礦規律與深部探測技術示範實現了找礦突破和增儲,新發現柴達木西部大浪灘-黑北凹地和川東北普光2個大型鉀鹽資源基地,提交綜合評價有利成鉀遠景區3處,為擴展深部鉀鹽資源空間提供了有力保障。青藏高原重要礦產資源基地成礦系統深部探測技術與勘查增儲示範取得重要成果,形成了斑岩-矽卡巖-淺成低温熱液礦牀成礦系統深部資源勘查成套技術能力,提交了10個深部找礦靶區。中國首套大深度固定翼時間域航空電磁勘查系統、5000米特深孔智能地質鑽探關鍵技術裝備、深部熱能原位開採與儲層強化增產技術、岩心多參數數字化技術設備等研發成功並應用。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取得積極成效。一是出台了《關於推進礦產資源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意見》,將節約與高效利用的要求貫穿於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二是初步建立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調查評估制度;三是陸續發佈了124種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三率”(礦山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最低指標,實現了在產礦山所涉及礦種全覆蓋的目標,構建起中國礦產資源完整的“三率”指標體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