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布林肯剛走不久,他就聯繫了中國”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綜合

“印度趣談”網站4月7日發表題為《以色列再次聯繫中國——地中海之濱的海法港將由上海國際港務集團經營25年》的文章,作者是印度前外交官M·K·巴德拉庫馬爾。全文摘編如下:

布林肯

在美國國務卿訪問以色列還沒過去10天,以色列候任總理兼外長亞伊爾·拉皮德就聯繫了中國。

此次互動進一步表明,在美國退出中東地區並取消對伊朗制裁從而可能改善地區既有秩序的背景下,以色列的外交政策風向發生了變化。

過去十年來,以色列與中國迅速發展的經濟關係成了華盛頓的眼中釘。以色列前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當然知道如何以他希望的方式行事而不被懲罰。2014年是一個轉折點。那年,內塔尼亞胡決定快速批准與中國的技術合作協定。

去年9月,以色列第一個私有化港口在海法正式開港,由中國企業建設並經營。人們對這個耗資17億美元的地中海沿岸港口寄予厚望。該港口可以停靠裝載18000個或更多集裝箱的大型貨輪,有利於促進以色列作為地區貿易中心的地位。

以色列一直在營銷國有港口、建設新的私有化港口,努力降低成本並縮短貨船卸貨等待時間。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以色列99%的進出口產品都通過海上運輸,升級設施對維持經濟增長至關重要。

拜登去年8月在橢圓形辦公室與以色列總理貝內特舉行首次會晤時,他提出了中國不斷增加對以色列投資(包括高新技術部門)的問題。

中國方面則選擇了從容應對。

中國公司近年來一直在以色列開展基建和交通運輸項目,獲得了一系列項目招標:在海法和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杜德開建新港口、修建特拉維夫輕軌系統的重要路段等。

中國被以色列作為世界創新中心的聲譽所吸引,中國能提供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巨大的製造業實力,這讓雙方高度互補。在中國面向高質量發展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以色列在現代農業、醫療設備、網絡安全和智慧城市等領域發現了幾乎無縫對接的商業機會。

以色列在處理如履薄冰的美中技術緊張關係方面經驗豐富,努力平衡它與兩個超級大國的商務與安全利益。儘管如此,以色列將它與中國的商務和安全技術貿易區分開來也並非易事。

中國相信以色列奉行獨立外交政策的能力。理想情況下,它希望以色列等中東國家也按照東盟的方式拒絕在中美競爭問題上選邊站隊。以色列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當然加強了這種信念。

中國沒有采取軍事化的手段來保護自己在中東地區不斷擴大的利益,而是依賴不斷髮展的現實——地區國家本身的行為和戰略並不消極,最低限度地參與地區競爭可能帶來非常富有成效的回報,因而中東國家會把中國看作一個“未開發的資源”。中以關係提醒我們,不要以中美對抗的眼光看待一切。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