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執政時期,中德兩國關係趨於平穩,德國政府並沒有盲目追隨美國的腳步“反華”。默克爾在任期間主張德國獨立自主和自強自立,拒絕在中美兩國之間站隊。默克爾做出的政績有目共睹,在她的帶領下,德國經濟突飛猛進,國際話語權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基辛格對德國表示同情
默克爾卸任以後,許多政客都對此感到惋惜。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此表示,“你想談歐洲事務,應該打誰的電話?”。基辛格覺得默克爾是歐洲對外事務的“主心骨”,他對德國表示同情。
針對俄烏衝突一事,基辛格覺得德國很難在這場衝突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眾所周知,德國一直想要成為歐洲國家中的“領頭羊”。默克爾卸任以後,法國卻開始出現佔據歐洲主導地位的趨勢。
就拿俄烏衝突一事來説吧,德國本可以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推動俄烏和解或者產生積極干預的作用,但德國卻什麼也沒做。反觀法國呢,法國總統馬克龍多次參與俄烏調解,出盡了風頭。雖然這些調停結果都不咋的,但是法國在歐盟的影響力卻得到了顯著的提升,看上去更像歐洲的“老大哥”。
基辛格預測俄烏衝突的最終結局
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了四個多月,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究竟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尾呢?基辛格對此進行了預測,並給出了三個最終結局。
第一個結局是,俄羅斯強行“控制”了烏克蘭五分之一的領土,即使北約和烏克蘭對此不能接受,也無可奈何。烏克蘭很有可能失去所有的出海口,變成一個“內陸國家”。
基辛格認為,如果事情最後真的發展成這樣,就算北約和烏克蘭有一萬個不情願,俄羅斯也不會把得到的地盤“吐出來”。
第二個結局是,俄羅斯被趕出烏克蘭,並奪回克里米亞。西方國家和烏克蘭以大勝告終,俄羅斯大敗而歸。基辛格認為,這個結局發生的可能性比較小,除非西方國家不計較任何損失,與俄羅斯發生“正面衝突”。
第三個結局是,俄烏雙方將處於“對峙與平衡”的狀態。俄羅斯撤出烏克蘭,與西方國家和烏克蘭進行談判。烏東等地在談判結束之前,將處於“真空狀態”。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早就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的事情了。即使真的要談判,那也是一場極為漫長的“拉鋸戰”。基辛格雖然年事已高,但從他對局勢的判斷不難看出,基辛格仍然具有一定的遠見和戰略眼光。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