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濰城區堅決落實中央部署,按照省市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把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治本之策,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而設計”“讓學生站在學校的中央”工作理念,統籌推進學校教育主陣地建設和校外培訓機構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區域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健康成長。
一、準確把握工作原則,確保“雙減”政策擲地有聲
教育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需要尊重學生的休息權、健康權,減輕學生過重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守住學生健康成長的底線。區域推進“雙減”政策,需要準確把握工作原則,確保政策落地見效。
一是堅持學生第一、健康第一。遵循教育規律、人的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從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出發,紮實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科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和培訓負擔,減輕家長經濟負擔,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和期盼。
二是堅持政策把握、宏觀調控。嚴格落實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民辦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堅持校外培訓公益屬性,加強對“雙減”政策的學習,通過專家講座、集中研討等方式,吃透政策精神,制定務實管用措施。
三是堅持評價引領、全面服務。強化政府統籌,落實部門職責,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把“雙減”政策落實情況納入對“星級學校”考核和民辦培訓機構年檢範疇,突出抓好培訓機構管理、提升教學質量、優化服務事項等工作,持續釋放政策紅利。
四是堅持底線思維、提質增效。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有關規定,採用“底線+紅線”“效率+標準+境界”管理模式,從維護家長和學生切身利益出發,以為羣眾辦實事為落腳點,打出落實“雙減”政策組合拳。
二、站穩守好學校陣地,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濰城區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統籌做好學生作業管理和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在抓好作業管理、提升課堂效益、深化校本教研、用好平台載體等方面狠下功夫,切實提升公共教育服務質量。
一是抓好作業管理。建立學情會商制度,制定作業管理辦法,控制作業總量,推進學生作業校內公示,落實全批全改、校內反饋等要求,切實提升作業管理效能。優化作業設計,鼓勵教師佈置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個性化作業,組織教師做好學情分析和答疑指導。用好課餘時間,指導學生開展家務勞動、體育鍛煉、課外閲讀、文藝活動等,進一步密切家校溝通,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是提升課堂效益。重塑課堂學程,根據新授課、複習課、評析課等不同課型,科學設計課堂流程,確保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能達成。堅持分類施教,小學階段以興趣培養、規範教育為主,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探究、質疑;初中階段以習慣養成為主,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讀書、反思、心理健康等習慣。加強教學管理,完善集體備課、教師候課等制度,科學做好幼小、小初銜接,引導教師準確把握學科特點、知識結構和思想方法。
三是深化校本教研。建立學校校本教研製度,依託教研沙龍、網絡教研、集體備課、專題專議、主題問診、多樣化聽評課等方式,開展經常性教研活動,研究學生學習、改進教學方式、優化作業設計、解決教學問題。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學教改革”和“基於學情撬點的本真課堂”課題研究,落實梯級發展、分層培訓、骨幹強化、學科培訓等研訓機制,增強校本教研的整體性、系統性。
四是用好平台載體。用好名師工作室、立項課題、實驗項目等媒介,加快構建培養培訓、專業測評、三級教研等教師成長體系,提升教師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考試命題、實驗操作、家庭教育指導、心理健康輔導等能力,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強化教學基本功訓練,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質量。
三、源頭治理校外培訓,確保教培生態科學重塑
濰城區堅持依法依規治教,明確“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校外培訓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定位,源頭整治校外培訓,切實減輕學生的培訓負擔和家長的教育焦慮,力促教育迴歸公益屬性。
一是加大整治力度。堅持區級統籌,屬地管理,標本兼治,突出重點原則,開展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專項整治行動,依法依規,疏堵結合,充分運用經濟、行政、法律等多種手段規範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辦學行為。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二是規範培訓行為。建立校外培訓機構信息化平台,對機構辦學許可證、法人登記證、教師資質、收退費標準、培訓內容等,進行動態管理,確保相關信息能夠及時查詢。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嚴禁聘請在境外的外籍人員開展培訓活動。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質量較差、內容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
三是抓好運營監管。校外培訓機構每次招生前須向區教體局報備招生簡章、課程內容、教師資質等事項。培訓機構不得在中小學校、幼兒園內開展商業廣告活動,不得利用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佈或變相發佈廣告。嚴禁學科類培訓機構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四是完善治理體系。用好“黑白名單”制度,實行分類監管,設立專門舉報電話和舉報郵箱,暢通監督舉報途徑,發揮羣眾監督舉報、媒體監督作用,推動動態監管規範化。發揮行業協會在自律規範、權益保護、糾紛處理、行業信用建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互為支撐的協同監管格局。
四、全面推行課後服務,確保學生需求有效滿足
濰城區以推進閒暇教育為切入點,構建“彈性上學+午餐午休+延時服務”閒暇教育體系,並作為課後服務的主要內容,一校一策、系統推進、長期堅持,進一步解放社會勞動力,確保輕負擔高質量。
一是深化家校協同。踐行“家長是最好的老師,家庭是最好的學校”理念,健全家長學校,舉辦家長開放日、家長課程、父母大講堂等活動,指導學校建立家訪制度,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完善家長委員會、家長安全委員會、家長慈善委員會、家長志願者委員會四個家校共育委員會建設,引導家長參與學校管理。
二是豐富課程選擇。開設優秀傳統文化、非遺類特色項目,課外閲讀、益智遊戲、綜合實踐,舞蹈、書法、器樂等藝術教育,武術、足球、籃球等體育運動,承挫承壓、吃苦耐勞等意志品質教育,編程、人工智能、創客空間等拓展類課程,充分利用濰城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社會資源進行課後服務。
三是拓寬服務渠道。學校教師承擔,校級幹部、特級教師、市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應主動承擔課後服務工作任務,計入工作量。吸納大學生志願者、社會專業人士、家委會成員、“五老”志願者等人員參與到課後服務中來,注重引進具有藝體、實踐、安全、非遺等特長的家長及社會公益人士定期到校指導。
四是提供海量資源。完善線上公共教學平台,打造“雙師課堂”。發揮“互聯網+教育”優勢,推動名師資源、學科資源、特色資源、生成性資源共建共享,為師生提供適合的課程選擇和延伸服務。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法制、安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線上專題輔導,深化開放式互動答疑,滿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