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海外援建橋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4年,中國組織專家團隊赴越南參與修復因戰爭損毀的橋樑。70年代初,中國陸續在緬甸、越南等國完成10餘項援外工程,這些工程成為中國與相關國家友誼的見證。新世紀以來,隨着更頻繁參與國際市場競標,中國橋樑的挺拔身姿巍然矗立在世界各地。
如今,中國橋樑不僅幫助許多國家圓夢,實現諸多“不可能”的跨越,更以中國工匠精神、創新理念贏得世界的尊重,為架起互聯互通的世界作出中國貢獻。
一座座飽含中國智慧和中國誠意的橋樑,讓當地人民的幸福感更上層樓。中國企業在歐洲修建的第一座大橋: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在當地獲得“中國橋”的美譽,時任貝爾格萊德市長錫尼薩·馬裏更稱其讓“兩岸過去10年間從未被開發過的數千公頃土地有機會重獲新生”。中國企業建造的東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橋——尼雷爾跨海大橋在早晚高峯時段可為兩岸民眾節省通行時間約1小時,同時為坦桑尼亞提供了超過1000個勞動崗位,不僅將中國技術與管理經驗留在了當地,也為坦桑尼亞培養了一批橋樑建設人才。許多橋樑建設項目還為當地民眾帶來了大量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並推動了旅遊產業的延伸。中國力量給當地經濟和百姓生活帶去了切切實實的發展便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履行着大國擔當。
中國橋樑正逐漸超出原本的物質意義,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走出去的眾多中國工程,更成為中外友誼的象徵、增進全球互信互惠的抓手。面對早期對中國製造“質量低劣”“環境污染”的抹黑,中國企業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反駁了這些雜音和偏見,展示了中國製造的可靠、可信。在克羅地亞佩列沙茨跨海大橋工程中,中國的設計、施工等各環節都達到甚至超過歐盟標準,且施工海域處於自然保護區,中國用一系列努力有效杜絕了向海中排污。克羅地亞總理普連科維奇説,它不僅把克羅地亞南北領土連接在一起,也把克羅地亞和中國連接在一起。澤蒙—博爾察大橋建造期間,遭遇歐洲30年一遇的極寒天氣,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多瑙河冰層上,中國工程人員依然在冰面上晝夜奮戰,大橋的建設工程沒有延誤一天,獲得了當地人民深深的敬意。不論是專業能力還是敬業精神,或是危急時刻伸出的援手,中國企業都堪稱典範,不僅有力彰顯了社會責任感,也增進了中外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多年篳路藍縷,橫跨世界江河湖海的中國橋樑,是中國優質基礎設施建設的代表作。它們勾連起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也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通道。同江中俄黑龍江鐵路大橋、班納漢湄公河特大橋、援緬甸滾弄大橋……中國仍在奮力書寫世界橋樑建設的輝煌篇章。(譚涵文)
原標題:中國書寫世界橋樑建設輝煌篇章(品牌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9月03日 第 10 版)
來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