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賣員彈鋼琴走紅,看淡功利才有樂趣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他就坐在商場的鋼琴旁,忘我地彈着鋼琴,好多人被他的琴聲吸引來了……”近日,一段外賣小哥在商場彈鋼琴的視頻在網上走紅,吸引了幾十萬網友的點贊。據報道,這名“85後”的外賣小哥從2010年開始接觸、喜歡鋼琴,不知不覺鋼琴已經陪伴了他整整10年。

外賣員彈鋼琴走紅,有網友認為:這分明反映了對外賣員和彈鋼琴的雙重刻板印象嘛,覺得外賣員職業不夠“高端”,而鋼琴是“高雅藝術”,所以對外賣員彈個琴一驚一乍。

這種説法有一定道理,一個人在工作之外有業餘愛好,再平常不過,隨着藝術教育普及,學習鋼琴等樂器也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有人驚訝於外賣員“竟會”彈鋼琴,那確實需要清理一下腦中的固有偏見。

不過,筆者認為,很多人不是出於偏見,而是被外賣員在工作之餘仍有夢想而觸動、獲得啓迪。畢竟,生活節奏這麼快,很多人的時間除了被工作佔據,下了班也就刷刷手機,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這名外賣員説,從未想過要把彈鋼琴作為職業,更多是一種精神和情感上的寄託。這其實也是藝術的主要價值之一,並非每個人都能學到專業水平,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觀賞或實踐藝術,在日常生活中陶冶情操、慰藉心靈。

關於外賣員彈鋼琴,最近看到另一個網絡帖子,其中觀點引來爭議。這個帖子的大意是,一個媽媽本來非常“雞血”地送孩子學各種樂器,想以此為孩子的前途“加分”,孩子累得苦不堪言。但某次目睹外賣員在工作間隙彈鋼琴之後,這個媽媽突然泄了氣,給孩子取消了那些學習課程,因為她覺得:“學鋼琴有什麼用,最後還不是送外賣?”

這種想法,體現了一種偏見,送孩子學習樂器的目的也充滿了功利性。認為“有用”就拼命加壓,認為“沒用”就徹底放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並不可取。

相比之下,上述那名“85後”外賣小哥的話更值得借鑑:“彈鋼琴對我來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人還是要有點理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少一些功利,才能多一些樂趣。

來源:央視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