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丁光宏代表:“調研達人”為城市發展尋找“綠色新動能”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綜合

推開辦公室,一摞摞厚實材料入目可及,並妥帖地分門別類整理好。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丁光宏半年多來攢下的調研成果。每次奔進奔出,大家總問他“在忙什麼?”得到的回答十分統一——調研。

從老港到寶山,過去一年,這位“調研達人”足跡遍佈上海市域。丁光宏相信,只有“腳頭勤”,下筆才能“有神”。從推進“雙碳”工作到發展職業教育,“這幾年的建議答覆幾乎‘集齊’了所有國家部委”。

雖然關注內容廣泛,但“綠色轉型”是他一以貫之的“聚焦項”。緊貼超大城市實際需要,丁光宏希望能為上海高質量發展尋找“綠色新動能”。即將赴京參加今年全國兩會,他將提交議案的關鍵詞是“海洋綠色能源”,希望東部沿海經濟帶能“減能耗、增實效”,實現綠色發展。

將固廢處置“上海經驗”帶往北京

5月至8月,申城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丁光宏總要為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盤”出時間。“這段時間相對不忙,可以好好沉下來思考”。

從老港生態環保基地到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圍繞“全國人大固廢法實施情況”,丁光宏與代表們跑遍上海各個創新點位。他邊看邊記,一份份調研材料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一個個實景案例,讓他對固廢處置中的“上海經驗”有了更深感悟。

“上海在固廢處置中採取的是‘政企合作’模式。”他説,上海既沒有放任市場,也走出了政府“大包大攬”模式,而是做到了“該管的管、該放的放”。這樣一來,政府既沒有缺位,也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走出了一條可循環發展之路。

走訪調研中,他敏鋭察覺到還存在一些瓶頸和堵點。譬如,上海仍面臨着“結構性壓力”。以濕垃圾處置為例,按照目前的需求量,上海還“吃不下”大量由濕垃圾轉化而來的綠色有機肥料。這一“供需差”亟待更完善的頂層設計。今年全國兩會,他將把調研中形成的“金點子”轉化為代表建議,為全國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言獻策。

建議上海加緊佈局海洋制氫新賽道

丁光宏對綠色發展的關注,源於全國人大代表這一身份帶來的責任感。“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更要謀長遠、想未來”。

翻開中國地圖,從山東、浙江到福建,濱海岸線串起一條充滿活力的東部經濟帶。但“理工男”丁光宏,卻從中讀到了與發展並存的現象——“能源差”。

許多沿海城市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城市。以上海為例,這座超大型城市的外來電力比重達45%。經過測算,他發現如能將專屬經濟區內的深海能源充分利用,上海在電力方面能實現自給自足。

就像做物理、化學實驗,丁光宏對海洋能源利用進行了比較思考。首先,海底電纜輸電被排除。他認為,由於專屬經濟區與陸地距離較遠,經濟上不划算。此外,海底電纜輸電還受海浪、風力等因素影響,不確定性較大。經過重重篩選,“就地制氫”最終進入他的視野。一方面,製成的氫氣可運至陸地,助力沿岸工業發展;另一方面,海上制氫場也能變身“移動加氫站”。以氫氣為動力源的遠洋貨輪,途徑時能就地加氫,不必再折返沿海港口。

調研中,丁光宏還發現,作為新興綜合性能源技術,海洋制氫已成為各國競相佈局的“新賽道”,不少國家已從概念設計迅速邁入工程應用階段,還加緊新建創新示範點。“我們一定要加快速度,如果起步太慢,就有可能限制產業發展。”他期待,上海能在這一領域率先探索、搶先成勢,未來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和競爭。


  作者:王嘉旖

      圖片:邢千里

  編輯:周辰

責任編輯:劉力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