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甘宇、倪太高…奇蹟背後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

羅永、甘宇、倪太高…奇蹟背後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
四川瀘定地震發生後,雅安市消防人員轉移受災羣眾,抬着70多歲的癱瘓老人行進在山路上。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羅永、甘宇、倪太高…奇蹟背後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
失聯17天后,9月21日,瀘定縣灣東水電站施工員甘宇獲救。圖為被抬下山的甘宇。 (圖片來源:人民網微博)

“淚目了,總是被中國人平凡而偉大的故事所感動”“這個故事中,有太多讓人感動的人:沒有放棄希望的救援隊伍,一大早醒來就去找人的村民……”這兩天,震後失聯17天的水電站員工甘宇獲救的消息,感動着方方面面的人們。

四川瀘定地震發生後,大渡河右岸一級支流灣東河沿岸山體發生滑坡,形成堰塞湖,威脅下游裝機6萬千瓦的灣東水電站。危急時刻,水電站水工羅永沒有迅速逃生,而是衝上約10層樓高的壩肩,打開泄洪閘。意識到發電機未關存在風險,他又和同事甘宇一起跑到廠房拉下電閘。兩個舉動,避免了河水漫過大壩沖毀村莊的災難,挽救了下游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他們自己卻被困失聯。9月8日,羅永通過放煙霧獲救;9月21日,失聯17天的甘宇被雅安市石棉縣躍進村村民倪太高找到。

此次抗震救災過程中,“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式救援頻頻上演。從政府的強力救援,到民間的互救他救,訴説着一個又一個“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

普通人做了非凡事,也創造了生命奇蹟

9月21日,牽動人心的逆行水工甘宇終於被找到。

倪太高是在猛虎崗找到甘宇的。猛虎崗位於石棉縣王崗坪鄉躍進村,山下的灣東河是石棉縣與瀘定縣的分界河。這裏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高林密,地形複雜,曾是紅軍長征戰鬥過的地方。

地震發生後,為安全起見,倪太高沒有住在躍進村的家裏。9月19日,一支救援隊上山搜救甘宇,他恰巧回村餵羊,得知失聯的甘宇可能在山上。

“山上我比較熟悉,就想着幫忙找一下。”為了方便找人,倪太高當晚住在了村裏親戚家。第二天,倪太高上山搜尋,但找了一圈沒找到。9月21日早上6點多,倪太高起牀後再次上山,7點多就聽到疑似呼救的聲音。他以為自己聽錯了,吼了幾聲,結果有回應。

林子裏荊棘密佈,一點路都沒有,得繞着走。倪太高循着聲音找去,終於在一個陡坡下看到了躺在樹林裏的甘宇。

難以想象高度近視卻丟了眼鏡的甘宇,在一片模糊的視野裏,是如何在惡劣的山林野外堅持下來,等到一線生機的。

從9月5日被困到9月21日獲救,足足17天,甘宇靠喝山泉水、吃野果子充飢,晚上無處避雨避寒,只有在樹叢中過夜,他的鞋子和褲子已經爛了,褲子一直是濕的,全身有多處擦傷。

“當時一見到我,他就大哭了一場。”據倪太高描述,發現甘宇時,他身上衣服已經全部被刮爛了,多處受傷還在流血,講話和行走沒力氣,全身都在顫顫發抖。甘宇的第一句話令他記憶猶新——“今天遇到好人了,不是你的話,命可能就沒了”。

倪太高趕緊掏出自己帶的奶和月餅,“我告訴他要慢慢吃,不敢讓他一下子吃太多”。隨後,倪太高給家裏打去了電話,託家人帶來一些衣物,並聯繫了當地政府。很快,村民和救援人員趕到現場。他們用枝丫自制了簡易擔架,抬着甘宇來到平緩處。當天下午,甘宇被直升機送醫治療。

目前,甘宇正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治療。經初步診斷,甘宇全身多處軟組織挫傷,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伴有嚴重感染,但好在生命體徵平穩、意識清醒,醫院將作進一步檢查和針對性治療。

“我天天關注着甘宇的消息,今天總算可以睡個好覺了”“救了人,自己也被救,真是太好啦!“向平凡英雄們致敬!”……甘宇獲救後,暖心的好消息刷屏網絡,網友紛紛點贊“好人遇見了好人!”

“希望他早點好起來。”倪太高一直關注着甘宇的情況,他説自己救人時並沒有想太多,也不圖什麼回報。“我只知道,要當一個好人,多做好事。”

曾參與搜救甘宇的四川省雷波縣藍豹救援隊隊長鄺文學説:“我們半專業人員準備充足在山上都過得艱難,甘宇只是普通職員,還高度近視,他能活下來真的是一個奇蹟。”

奇蹟不會從天而降,背後是從未放棄的全力搜救——

9月8日,被困75小時的羅永脱險後,為救援隊畫了詳細的路線圖,幫助他們儘快找到甘宇;

9月9日,救援力量繼續營救甘宇,直升機等待了一天,因下雨未能起飛。石棉縣救援力量徒步進山營救,也因塌方路斷中止;

9月10日,成都和德陽兩支消防救援隊伍搭乘直升機飛赴指定地點開展搜救,救援隊伍由十多名專業消防救援人員、當地嚮導和羅永組成;

9月11日,救援力量再次在周邊展開搜救,未能找到甘宇,與此同時,多支民間救援隊也在開展搜救……

堅毅頑強的甘宇、自發找人的村民、不放棄希望的親人、全力搜救的各路救援隊伍,在艱難時刻竭盡心力,共同創造了生命奇蹟。

甘宇的母親目前在醫院陪護兒子,她説:“特別感謝他們幫我找到我的兒子,我現在無法用言語表達出我的感受了”。

“羅永,甘宇,倪太高,都是在危難時刻不放棄他人、也不放棄自己的人。普通人做了非凡事,締造了生命的奇蹟。”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説。

不放棄任何一個生還機會,不耽誤任何一點時間

甘宇失聯後,官方搜救隊、民間搜救隊、家人、村民自覺進山,輪番上陣,17天都沒有放棄。

“從被困到脱險,甘宇的命運,是各方合力救援災區的一個縮影。”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副教授秦際明説。

時間回到2022年9月5日,面對猝不及防的6.8級地震,從中央到地方,從人民軍隊到消防隊伍,從醫護工作者到搶通人員,從黨員先鋒隊到志願者,來自四面八方的一支支救援隊伍聞令而動、逆行出征。

與災害抗爭、同時間賽跑。震後6分鐘,四川省消防救援總隊調集成都、德陽等7支消防隊伍向災區挺進;震後40分鐘,四川省衞健委調度的國家級、省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先遣隊”出發;震後1小時40分,第一批救援車輛通過瀘定收費站,四川全省高速公路開啓搶險救援應急通道708條;震後3小時20分,甘孜州先期240名特警抵達震中開展應急救援;震後4小時40分,瀘定縣第一批重傷員轉運至雅安市人民醫院;震後5小時30分,震中磨西鎮臨時安置點亮起“第一盞燈”……餘震不斷、路斷橋毀,擋不住救援力量星夜兼程的決心。從9月5日12時52分地震發生到當天下午18時,“橄欖綠”“藏青藍”“消防橙”“天使白”“志願紅”等緊急集結的各類救援力量達6500餘人,並迅速擴到1.3萬人。

抗擊災難,搶救生命是首要任務。地震發生後,一場水陸空齊發力的生命大救援迅速展開,人們記住了這樣的畫面:在海螺溝景區近乎垂直的百米懸崖上,武警四川總隊兩名救援隊員一前一後拱衞着一名幼童,攀巖向前;在瀘定縣得妥鎮灣東河上,滾落的山石呼嘯砸入水中,與剛剛經過的救援衝鋒舟擦肩而過;在得妥鎮灣東村懸崖上空,西部戰區空軍某運輸搜救團的直升機,以懸停吊救方式將被困人員接走……

生命至上,救治傷員不耽分秒。震後2分鐘,四川省衞生健康委立即調派甘孜、雅安兩支省級高原衞生應急救援隊伍28名隊員趕赴瀘定縣,40名隊員趕赴石棉縣、漢源縣開展緊急醫學救援;調度國家級、省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99名醫務人員馳援瀘定震中。9月5日晚,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啓動轉運傷員應急預案,連夜將8名傷員送到成都,組織包括重症醫學科、骨科、神經外科等專家在內的救治醫療組,對地震傷員進行多學科聯合救治。9月6日下午,四川省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搭乘直升機前往石棉縣王崗坪鄉、草科鄉救治轉運傷員,轉運途中立即展開對危重症傷員的緊急治療。百公里之外,四川省多家三甲醫院啓動遠程會診,通過“最強大腦”的碰撞,為傷員提供精準救治方案。

避免新的人員傷亡,防範次生災害至關重要。面對地震誘發的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無人機“偵察”回傳災情、搭建通信網絡,遙感衞星“掃描”識別隱患……先進裝備和技術手段的運用,為現場指揮調度、次生災害排查提供強有力保障。

既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患難與共,又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勇毅前行。地震發生後,瀘定縣得妥鎮紫雅場村通信和交通中斷,村裏3個組與外界失去聯繫。村黨支部書記張平連夜徒步翻過3座山,迅速組織村民自救。面對記者的鏡頭,42歲的張平有些害羞,一邊叮囑“不要露臉”,一邊一瘸一拐地在山間唸唸有詞:“每個人都要轉移,一個都不能少。”

不放棄任何一個生還機會,不耽誤任何一點時間,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在從天而降的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看到的是堅強的責任和擔當。

面對災難,同舟共濟的人間温暖令人感動,催人奮進

此次瀘定地震,受災嚴重的兩個縣——瀘定縣、石棉縣,正是用鮮血寫就“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英雄壯舉的紅色土地。時代在變,人民子弟兵不怕犧牲的血性沒有變,消防隊伍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沒有變。

“當年那支英雄的部隊又回來了!”這一幕讓人感懷:瀘定縣得妥鎮灣東村紅花崗組6名受災羣眾,在第77集團軍某勤務支援旅官兵的攙扶下,登上了第一艘衝鋒舟。地震發生後,該旅200名官兵從駐訓地星夜疾馳趕赴災區,連夜展開人員搜救、轉移傷員任務。一批又一批,一船又一船,182名受困災民被該旅官兵順利轉移到了安全地點,得到妥善安置。

“沒有橋,我們的雙手就是橋。”甘孜森林消防隊員們翻山越嶺徒步近3小時趕往磨西鎮青岡坪村,途中遇到河流阻礙,隊員們果斷上山伐樹,短短半小時內架起一座橋,將受災羣眾安全轉移。

“沒有路,我們就是路。”雅安消防員轉移石棉縣躍進村村民,抬着70多歲的癱瘓老人遇到道路中斷的山路,幾名消防員立刻趴在山地上,形成一條生命通道。“再來一個人!”“我去!我去!”短短几秒,他們用身體建起一座“人橋”,讓隊友踩在肩背上,將老人成功轉移。

災難面前,唯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匯聚起戰勝災難的強大合力。地震發生後,無論是否身在災區,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心繫災情,心繫受災同胞,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羣眾。

來自台北的遊客李柔和母親在震區附近的海螺溝景區遭遇地震,救援人員克服了路斷、落石等重重危險,幫助李柔母女平安脱險。李柔被救援人員的精神深深感染,在自身安全脱險後立即投入志願工作,主動參與分發物資、後勤消毒、清潔等救援服務。她的手機裏存了很多消防救援人員捨身救人的照片。她説:“這些是我此次大陸行最珍貴的記憶。”

凡人微光,精神永存。守望相助,無私大愛。身在河南三門峽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娟,一直在密切關注着抗震救災過程中湧現出來的人和事。她説,這次地震中,感動、照亮和震撼我們心靈的,不只是羅永的“一命換幾百命,我必須做!”還有大渡河大崗山水電站當班值長徐博海的“只要我還在,就一定能接起電話。如果電話無人接聽,那就是應急指揮中心和我都不在了。”以及“90後”挖掘機手王令、裝載機手唐鑫在絕壁造路時的青春誓言“不可能不怕,但藝高人膽大。”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每一次遇到災害災難,總會有一批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他們身上所煥發出的平凡、樸實又光彩奪目的人性之美,堅強堅韌不拋棄不放棄的人格力量,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人間温暖,讓我們在順境中堅定,在逆境中振作,讓我們覺得:人生珍貴,人類尊嚴,人格美好,人間值得!”王娟説。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抗震救災中,無數人用拼搏奉獻、精誠團結,書寫了一段光榮歷史,更匯聚成一股頂天立地的‘精氣神’。”秦際明説:“地震震垮的是山巒,是房屋,它震不垮我們萬眾一心、百折不撓的精神!”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68 字。

轉載請註明: 羅永、甘宇、倪太高…奇蹟背後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