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加強網絡保護、防治校園欺凌、強制報告制度……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式施行,全方位保護“少年的你”。

一年過去,這些措施成效如何?“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網絡保護:遊戲、參與直播受限  仍有漏洞待補

新未成年人保護法增設“網絡保護”一章,對預防網絡沉迷、網絡消費管理等作出規定。

一年來,各相關部門接連發力:去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通知,明確非規定時間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今年5月,中央文明辦等4部門發佈意見,禁止未成年人蔘與直播打賞、嚴控未成年人從事主播……

各網絡平台予以響應。騰訊禁止12週歲及以下未成年人在遊戲內消費、對55週歲以上實名用户的夜間遊戲登錄進行人臉識別。去年第四季度,國內未成年人遊戲時長佔比下降至0.9%。快手將沒有家長授權的高度疑似未成年人賬號納入青少年模式並限制開播功能,目前已有上萬個用户被強制納入該模式。

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儘管採取了不少措施,但記者調查發現,仍有未成年人設法“繞過”防沉迷機制。有福建家長反映,孩子借上網課的機會“順走”家長手機,利用家長的實名認證玩遊戲、購買遊戲裝備。

對此,北京康達(廈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張翼騰建議,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真正構築防範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防火牆。

針對短視頻和直播平台上部分未成年用户“悄悄打賞”問題,浙大城市學院教授沈愛國表示,家長要看管好自己的網絡賬號和關聯的金融賬户;同時,相關平台也要升級技術措施,及時發現並制止疑似未成年用户的打賞行為。

欺凌防控:制度逐步完善  仍存發現難、認定難等問題

暴力毆打、語言謾罵、集體孤立……學生欺凌問題頻頻挑動公眾神經。

新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一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措施密集出台。

去年9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針對學生欺凌、校園性侵害等社會關注度高的問題,構建專項保護制度;今年5月1日起,每所中小學校要至少配備1名法治副校長,參加學生保護委員會、學生欺凌治理等組織。

地方立法方面,《遼寧省校園欺凌防治條例(草案)》於今年4月進行了一審;北京、上海、河北、甘肅等地的地方法規也對校園欺凌問題作出規定。

一系列組合拳之下,問題改善明顯。據最高檢統計,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起訴校園暴力和欺凌犯罪案件較2018年同期下降74.7%。

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但記者調查發現,學生欺凌仍存在“預防難、發現難、認定難、處置難”等問題。有教師反映,在一些“疑似”校園欺凌案件中,界定標準不清晰,給定性處置帶來困難。

對此,《遼寧省校園欺凌防治條例(草案)》以專章形式,對校園欺凌的預防、處置等環節逐項明確具體措施。瀋陽市第一三四中學校長傅巍川表示,在立法規範的基礎上,還應制定配套措施,細化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等各方主體責任,依法依規科學處置,讓校園欺凌防控機制運轉更有效。

強制報告:一批隱蔽案件被發現  加大對不報告的剛性約束

對未成年人的侵害往往發生在“隱秘的角落”,難以及時發現。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一大亮點是吸納了此前在實踐中效果良好的強制報告制度。

入法一年來,該制度作用明顯。最高檢日前通報了一起典型案例:遼寧省東港市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起強姦少女案時發現,2021年10月,東港市某門診部婦科醫師季某某在明知當事人孫某某為未成年人,在無監護人陪同、簽字確認的情況下,為其進行人工流產手術,且未向有關部門報告。檢察機關向東港市衞生健康局通報相關情況,建議對涉案醫療機構和人員依法追責。該門診部隨後被處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2萬元的行政處罰,相關科室被註銷;醫師季某某被給予暫停六個月執業活動的行政處罰。

據最高檢統計,今年一季度,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江西、寧夏等地強制報告案件量同比均增長一倍以上。

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強制報告‘每案必查’機制建立以來,檢察機關起訴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線索源於強制報告的有2854件,一批隱蔽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得以及時發現。”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那豔芳説。

不少地方還立足自身實際推出細化措施。比如,杭州西湖區規定,前台人員若發現成年人攜帶未成年人特別是不滿14週歲兒童入住登記的,或者未成年人單獨、多人要求入住登記的,須詢問相互關係、入住目的、監護人是否知情,並及時向屬地派出所報備。

在其他領域,民政部已將強制報告制度的落實情況作為全國未成年人保護示範建設標準之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等,也對相關行業落實強制報告制度作出規定。

杭州西湖區檢察機關有關負責人建議,將不履行強制報告義務的處分措施落實落細,增加對主動報告的鼓勵措施;明確牽頭部門,設立報告電話進行統一受理。

預防犯罪:加強專門學校建設 破解“問題孩子”背後的社會問題

一些罪錯未成年人,家長管不了、學校無力管,陷入“抓了放、放了抓”的惡性循環。

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確,國家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教育。

記者瞭解到,一些專門學校正在探索一條以教代刑、提前干預的新路徑,幫助罪錯未成年人更好地迴歸社會。

“早期我們也曾像一些老式工讀學校一樣,依賴龐大的軍訓量培養學生規則意識。”廣州市新穗學校教務處主任尹章偉告訴記者,目前,學校大力推進美育課程、心理健康課程等校本課程建設,通過教育理念的內化讓學生自覺糾偏。實施這些教學方法之後,有些學生升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

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分級干預矯治未成年人偏常行為,是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一個重要理念。廣州市針對具有一般不良行為或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或免於起訴的涉罪未成年人,和正在服刑的未成年犯三種不同教育矯治對象,正在探索建設不同類型的專門學校精準施策分類矯治。

“問題孩子”的背後是社會問題。最高檢有關負責人表示,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加強對案件成因、規律和趨勢等分析,協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從解決涉未成年人案件背後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入手,更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來源:新華社)

【編輯:姚昊】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76 字。

轉載請註明: 施行一年,這些保護未成年人的措施成效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