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評 丨 美式民主“濾鏡”碎了一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政治研究所12月1日發佈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一半以上的美國年輕人認為美國民主制度“深陷困境”,或美國是“失敗的民主國家”。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日前刊文稱,美國即將舉辦“民主峯會”,想把“民主”作為化解不平等、腐敗和無效經濟管理的解決方案,這一作法可能被證明無效,“根本難以引發共鳴”。

  美式民主受到質疑,是因為沒有守護好“民心”,缺乏對民眾訴求的及時有效回應。民主一詞源於古希臘,本意是“人民統治”。事實表明,今天的美式民主完全缺失“人民屬性”,淪為富人遊戲,難以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治理效能。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至2010年的30年裏,美國是唯一一個底層民眾平均收入停滯不前的發達國家。今年初,得克薩斯州遭遇暴風雪,數百萬民眾斷水斷電,美國政府行動遲緩,當地議員甚至跑到國外度假。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政府抗疫不力,花式“甩鍋”,“救市”先於“救人”,導致美國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雙雙達到全球最高。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學者查爾斯·惠蘭説,美式民主不過是“海市蜃樓”,在這樣的制度中,“人民並不治理國家,政治人物基本只聽從既得利益者和最富有的人的願望。”

  美式民主受到質疑,也因為決策效率低下,攸關國計民生的長遠規劃難以有效推行。為了迎合選民,政客們不願尋找棘手問題的治本之策,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長遠考量。政治日益極化,“否決政治”成為美國常態,黨派之間難以協商達成共識,上屆政府投入大量資源的“政績”,卻可能被下屆政府棄如敝屣。“翻燒餅”式施政讓國家和民眾付出沉重代價,一些關乎民生福祉和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因黨派分歧而被束之高閣。從道路損毀到水壩失修,從城市與農村的“寬帶鴻溝”到高鐵建設延宕,基礎設施項目往往難逃“爛尾”結局。

  美式民主飽受質疑,還因為不同政治力量之間衝突加劇,致使民主制度陷入功能性失調。美國政治的“內卷化”愈演愈烈。今年1月,美國國會大廈遭遇暴力衝擊火光沖天,更是徹底刺破美式民主的幻象,令美式民主“濾鏡”碎了一地。“一棟裂開的房子是站不住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用林肯的話勾勒出當下美國社會的病態。審視美國政治制度的“退化”趨勢,美國政治學者福山將其歸結於“僵化的觀念和既得利益格局固化”的疊加。

國際時評 丨 美式民主“濾鏡”碎了一地

  8月31日拍攝的屏幕顯示的是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白宮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美式民主弊病讓世人愈發看清一個“蒼白”的美國,而美式民主輸出的失敗,則加劇了其國際形象的崩塌。

  民主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而是各國人民的權利。美國卻打着所謂“民主改造”的旗號,帶着種族主義的優越感和干涉主義的傲慢,把美式民主裝扮成所謂“普世價值”,製造了一場場後果慘烈的悲劇。從敍利亞的千瘡百孔到阿富汗“失去的20年”,從非洲、拉美地區一波波“民主化”退潮,到“阿拉伯之春”給相關國家帶來動盪,事實反覆證明,外部軍事幹涉和所謂的“民主改造”貽害無窮。英國《衞報》專欄作家波莉·湯因比認為,“西方國家以為它們可以利用軍事力量將阿富汗變成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這樣的荒誕幻想到此結束”。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於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其治理效能。制度是否優良,要看它是否能為廣大民眾創造安寧幸福生活,而不是僅讓少數人受惠。美式民主的內外交困再一次證明,有效的民主,不是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後無人過問,不是黨爭紛沓、相互傾軋,不是相互掣肘、不斷內耗,更不是口頭上喊着“民主”,事實上卻無法保證廣大民眾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權利。有效的民主,是以長遠的決策,強大的行動力,把治理效能轉化為發展動能,不斷增進廣大民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良政善治。

  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才能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邁向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人類文明新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17 字。

轉載請註明: 國際時評 丨 美式民主“濾鏡”碎了一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