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美元基建法案能否扭轉美國經濟頹勢?

韋宗友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

美國時間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南草坪,舉行了盛大簽字儀式,簽署了總額為1.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法案,其中包括5500億美元新支出。拜登在法案簽字儀式上表示,這是“藍領版的重建美國藍圖”,將對美國道路、橋樑、鐵路和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進行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投資,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緩解供應鏈瓶頸。他想告訴美國人,“美國正再次動起來,你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好”。

根據法案內容,聯邦政府將撥款1100億美元用於修建道路和橋樑,660億美元修建鐵路,390億美元建設公共交通,650億美元建設高速互聯網,730億美元更新和擴大電網,550億美元用於飲用水管道更新項目。此外,該法案還留出500億美元用於加強相關基礎設施,以應對氣候變化和網絡攻擊。

萬億美元基建法案能否扭轉美國經濟頹勢?

萬億美元基建法案的通過,可以説是實現了自奧巴馬執政以來,幾屆美國總統的“基建夢”。然而,鑑於美國政府當前天文數字般的鉅額債務,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新基建法案對美國經濟是福是禍,還真不好説。

首先,新基建投資將進一步加劇聯邦政府債務危機。受新冠疫情影響,去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已經通過了總額近6萬億美元(包括特朗普總統通過的4萬億美元及拜登政府通過的1.9萬億美元)的疫情救濟和經濟刺激方案,導致聯邦政府債台高築。截至今年8月份,美國聯邦債務已經突破28.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民主共和兩黨被迫緊急磋商,延緩聯邦債務危機,將債務上限暫時提高4800億美元。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 基建法案超過5500億美元的新撥款,可能在未來10年內增加約2560億美元的聯邦預算赤字,推高聯邦債務。

其次,政府開閘放水,還將進一步加劇美國通貨膨脹風險。由於美國政府主要靠開閘放水、濫發鈔票應對疫情對經濟及民眾生活影響,導致今年以來美國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屢創新高。美國勞工部11月10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2%,為1990年以來的新高。住房、傢俱、日用品、租借、醫療等生活費用普遍上漲,特別是汽油價格更是飆升了近50%。物價和通脹速度明顯超過了人們收入水平。數據顯示,除去通脹後,美國民眾10月份實際週薪同比下跌了1.6%,且連續7個月出現下跌。基建投資,可能引發新一輪通脹風險。

最後,萬億美元基建投資對美國基建缺口來説,只是杯水車薪,對經濟刺激作用有限。一方面,美國政府幾輪刺激和救濟措施,極大推高了美國通貨膨脹,增加了聯邦政府債務風險;但另一方面,即便是高達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對於美國的國內基建投資缺口來説,依然是杯水車薪。據美國民用工程師協會(ASCE)今年年初的評估,美國基建投資需求高達13萬億美元,其中投資缺口約5.6萬億美元。即便加上拜登政府的1.2萬億美元投資(其中新投資僅為5500億美元),美國基建投資缺口依然高達5萬億美元左右。在經濟受到疫情、聯邦債務和通脹的三重拖累下,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對提振美國經濟增長作用十分有限。

除了萬億美元基建法案,拜登和民主黨國會議員還在磨刀霍霍,打算通過總額為1.75萬億美元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眾議院民主黨議員打算最快在當地時間11月18日投票表決該法案。在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的當下,拜登政府依然計劃推動大幅增加社會福利開支及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建更好未來”法案,也從一個側面表明,為了“理想信念”和明年的中期選舉,他們也是拼了。只不過,這樣做只會進一步將美國聯邦債務逼近“懸崖”邊緣,甚至可能誘發新一輪經濟危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38 字。

轉載請註明: 萬億美元基建法案能否扭轉美國經濟頹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