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建設直達基層的公共衞生體系

建議建設直達基層的公共衞生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齊魯製藥集團總裁李燕對孕產婦抑鬱、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乙類乙管”中國公共衞生體系的建設都尤為關注。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她介紹了自己帶來的相關建議。

關注未成年人成長

網絡遊戲在防沉迷方面仍存亂象

北青報:您多次關注到了婦女和兒童的相關話題,請問您為什麼對婦女和兒童羣體格外關注?

李燕:齊魯製藥包括我在內有36000多名員工,女職工的數量佔到了將近一半。我能深深體會到,婦女在為推動社會進步、企業發展以及建設美好生活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但我也發現,當前社會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女性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這也要求我們有機會發聲的代表們,為保障女性處於更適合發展的環境中搖旗吶喊。

同時,我一直關注兒童相關話題。首先,孩子是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甚至關係到一個文明的興衰成敗。其次,作為一個母親,我和所有的母親一樣,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下茁壯成長,年少時自強自律,長大後才有壯志報國。

北青報: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遊的最大難點和困境有哪些?

李燕:一方面,隨着中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字化生活逐步普及,未成年人網絡素養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時期,但從某種角度來説,這也給未成年人接觸網絡遊戲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個方面,近年來,遊戲產業的市場規模、市場主體發展整體呈上升勢走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網絡遊戲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亂象,比如有的網絡遊戲依然無需實名認證等,一些不良網絡遊戲公司違規行為也層出不窮。

最後,也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着不可撼動的決定性作用。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教育,甚至一些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親子關係的缺位,影響孩子心智的發展和性格養成,從而向虛假的遊戲世界尋求心理安慰,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注孕產婦抑鬱症

建議定期篩查心理健康狀況

北青報:您為什麼會關注孕產婦抑鬱症這一話題?

李燕:我看過一組數據,中國每5個產婦中就有1個患有抑鬱症,63%女性曾患產後抑鬱。被確診為抑鬱症的孕產婦中,僅有不足20%的人曾向醫護人員講述過自己的抑鬱情緒。究其原因,是抑鬱症的發病及臨牀表現比較隱匿,家屬很難及時發現,甚至產婦自己都無法意識到問題。

產後抑鬱容易被忽視,但影響卻是極大的。我身邊曾有親人、朋友、同事都有這樣的經歷。我也看過相關的研究報道,患有抑鬱症的母親缺乏熱情和精力與新生兒互動,母乳餵養的意願降低,因此新生兒患病風險概率也明顯增加,同時也會對嬰兒的智力發育造成顯著的影響。

現階段,中國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中尚缺少對孕產婦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規篩查和診斷,致使有心理困擾的孕產婦沒有獲得及時的專業援助,可能發展成嚴重抑鬱。

北青報:針對孕產婦抑鬱症的問題,您有什麼建議?

李燕:我建議強化孕產婦抑鬱症等心理健康問題的常規篩查。

建議相關部門繼續細化孕產婦健康管理服務內容,進一步強化孕產婦抑鬱症的常規篩查,與產檢服務和產後家庭訪視服務相結合,建立孕產婦心理健康檔案,定期篩查孕產婦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有輕中度抑鬱情緒或存在抑鬱危險的孕產婦實行早干預,定期監測和隨訪;對有重度抑鬱情緒或可疑抑鬱者採取措施,及早轉診、及早治療。

同時,建議加強社區醫院產前、產後健康宣教,充分利用網絡平台,協助疏導孕產婦情緒,強化對產後抑鬱女性的社會支持。比如,相關部門牽頭開發普及以智能手機為客户端的孕產婦抑鬱網絡干預平台,在保護孕產婦隱私的前提下,對有抑鬱情緒、產後抑鬱發生風險較高的孕產婦給予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在線諮詢。

關注“乙類乙管”

加強國家藥品安全應急能力建設

北青報:目前已經進入“乙類乙管”。目前的公共衞生體系是什麼樣子的?

李燕:隨着中國新冠疫情的全面放開,大波人羣“陽康”後心態逐漸趨於平緩,但中國仍面臨多重疾病威脅並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複雜局面。全球新冠疫情仍處於大流行狀態,新發突發傳染病風險持續存在,一些已經控制或消除的傳染病還會面臨再次流行的風險。

我們看到,在疫情初期暴發模式和後期多地同時疫情散發的情況下,臨牀資源、人才梯隊、救治能力、醫療物資等方面的問題漸漸凸顯出來。

基層公共衞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造成大型醫院醫療資源擠兑,應急狀態下跨區域協調人員、救治場所和醫療物資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從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角度看來,決非長遠之策。

藥品和疫苗是國家公共衞生體系的重要一環,沒有充分的應急藥品供應、傳統藥物研發模式不足以滿足廣大患者用藥需求等難題,給常態化防控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這就需要我們有意識、有決心地去創新融合治理模式,發揮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進一步推進公共衞生領域的資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北青報:您有什麼建議?

李燕:建議建設直達基層的多級公共衞生體系,優化完善部際應急協同機制,加強基層公共衞生服務能力提升建設等。

北青報:如何直達基層?

李燕: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進一步加強建設覆蓋省、市、區縣、基層的多級公共衞生體系,分區域分級別科學防控,形成有效協同的機制和體系。

比如,按照行政區劃在全國建設若干省級區域公共衞生臨牀中心,牽頭加強實驗室病原監測網絡建設,提升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開展培訓演練,加強人員、物資和技術儲備,制訂統一的管理和操作標準,覆蓋和指導本區域。

同時,在各地級市或分片設立區域公共衞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設了合肥、蕪湖、蚌埠、阜陽、安慶5個區域性傳染病救治基地,滿足區域性統籌協調配合功能。

另外,依託於能夠實現平戰快速轉換的綜合性醫院建設區縣級公共衞生中心,推廣“一中心多院區”模式,實現急慢性傳染病與綜合性學科多功能融合,統一規劃擴容定點醫院、亞定點醫院,建立梯級收治感染者機制和雙向轉診機制,滿足分級分類診療方案需求。

北青報:部際應急協同機制如何構建?

李燕:建議由科技部、國家衞健委、國家藥監局、工信部等牽頭優化部際應急協同機制,把政府的治理優勢和專業單位的技術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強化部門間和區域間協調機制。

加強國家藥品安全應急能力建設,完善藥品緊急研發攻關、生產儲備、流通入院機制,以科技型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主體,將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應急審評和採購儲備機制固定下來,完善疾控、醫療機構、藥物研發企業間信息、資源共享的聯動機制,營造合作共享氛圍,提高藥物的全流程應對緊急突發公共事件的效率。

北青報:歷經了3年的疫情,人們普遍提高了健康意識,帶動了醫療健康產業需求的增長。在您看來,這一“朝陽產業”在疫後如何高質量發展?

李燕:十四億人的健康中國,需要世界一流的民族醫藥工業。持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由“醫藥大國”向“醫藥強國”的轉變,是製藥企業必須肩負的歷史使命,更是擺在眼前的巨大發展機遇。

當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人們的用藥需求總體上得到了滿足,但仍然存在巨大的未被滿足臨牀用藥需求。

一方面,我們將大力實施高品質非專利藥的開發,通過實現國產替代不斷降低藥價,更好地提升用藥可及性和可負擔性,降低百姓經濟負擔的同時大幅減輕醫保基金支出,使其能夠把有限的資金服務於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依託巨大的市場規模,我們可以不斷加大研發投入,着力攻關重大疾病領域新藥開發,以持續滿足這些未滿足臨牀用藥需求。通過生命健康保障需求的升級,引領民族醫藥發展升級,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又進一步推動人民生命健康事業升級,形成良性互動。

文/本報記者 孟亞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2 字。

轉載請註明: 建議建設直達基層的公共衞生體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