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並理性看待學位預警

本文轉自:人民網

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過程中,經濟社會變革超越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尤其是隨着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共同富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戰略、重大政策規劃和資源配置的部署,經濟產業佈局和人口城鎮化出現巨大變化,伴隨而來的是人口在不同城市、不同區域之間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必然影響學位供給體系的變化,各地有針對性發佈預警信息和提示,既是對社會接受高品質教育訴求的直接回應,也是對中國資源配置的一種警醒和信息公開。學位預警絕不代表着學位緊缺和不夠,因此沒有必要產生恐慌。

第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伴隨着人口遷移並生活在城市,必然會導致城區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也必然會產生學齡人口增加,學齡人口增加可能在部分區域造成學位暫時性緊張。決策部門因此需要及時採取應對舉措,對城區教育資源做出新部署和安排,以回應人口變化導致的學位變化。另外,中國長期以來的城區學校佈局和學位預測主要根據城市户籍人口規模和住房建設進行設計,而人口遷移產生的常住人口必然對原有學位供給產生影響,而且對學位精準預測構成一定難度,因此需要提早謀劃、預留學位空間,以應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而造成的學位緊張和空缺。

第二,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形成是以國內循環為主,同時也要發揮國際大循環力量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循環必然涉及國內市場統一和市場互補,在此過程中會發生明顯的產業集聚和再造現象,進而引發人口變化,形成學齡人口在某一個區域短時性的壓力,需要根據產業佈局調整優化學位供給。學校佈局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尤其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要對接產業轉移,以及伴隨着產業轉移形成的人口遷移;而且學校佈局要先於國家戰略推進步驟,先行一步,做到提早謀劃、提早佈局。伴隨着產業轉移形成的人口布局中,要切實做到新建住宅小區與學校建設的四個同步,即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施工和同步交付,確保在入學高峯到來之前提早佈局。城市建設中要預留教育用地,根據可能的產業佈局變化,把教育用地空間預留出來,以便於學校新建、改建和擴建。

第三,新時期城鄉協同發展過程中,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比農村更為豐富,吸引農村人口子女流動到城市讀書。同時,部分地區為了發揮教育資源的集約效應,形成了學校佈局相對向城市集中的情況。學校佈局調整中也易出現一定時期或一定學校學位緊張問題,也可能會產生學位預警。因此,決策和管理部門要對城市教育教育進行系統化擴容,在可能情況下擴充傳統的班級設置,使已有學校能夠容納更多學生。另一方面,要為新建學校保留必要的用地,並加快建設。同時也要提高農村學校尤其是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的教育質量,使農村人口能夠接受高質量的鄉村教育,緩解就學壓力,使城鄉學生達到協同發展狀態。城鄉教育協同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城市教育具有的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優勢,也要發揮農村教育與自然環境、農業技術和勞動技能緊密結合的優勢,達到優勢互補,形成相互促進狀態。

第四,中國的人口總體出生率處於下降態勢,但學齡人口總量還處於上升趨勢。隨着2016年全面二孩、2021年全面三孩政策實施以來,中國人口數量絕對值和學齡人口絕對數額均在增加,在原有一孩基礎上增加到二孩、三孩,增加速度不高,但增加絕對值仍在上升,由此導致雖然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絕對規模在下降,但學齡人口在短時間之內增加的現象。各地要對區域入學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精準把握學齡人口發展趨勢,充分協同運用城區各級各類教育設施,改革適合用作學校教育的空間、設施設備,充分發揮教育資源效益,保證學生高質量入學。區域管理要加快學位供給,尤其是在人口快速聚集區採用改建、擴建等快捷方式推進教育設施快速建設,為學生充分入學做好短期應對。從長遠角度看,要對人口發展趨勢、可能實施的人口乾預新政策,以及社會生育願望做出長期科學預測,結合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形成科學的學位佈局,解決高品質入學需求問題。有關部門科學合理配置教師資源、財政資源,使資源配置和人口變化有機關聯起來,應對可能在某個區域產生的學位緊張或學位寬鬆甚至浪費問題。綜合人口、教育、產業、社會等多種因素,對學位需求進行科學預測,在科學預測基礎上精準配置學位。

第五,地區聯動、部門聯動,建立相互融通的學位供給監測預警平台,匯聚全國各地的人口變化、學校佈局、學位供給等實時數據,以便社會準確認知和了解學位的全國佈局。根據人口跨區域流動、產業匯聚和發展趨勢,及時更新監測預警平台信息,引導社會的教育需求,以便做出理性教育決定。同時,要建立學位預警機制,當學位供給少於入學需求、與人口變化或產業轉移帶來學齡人口變化不夠匹配時,由預警平台針對相關部門發出特殊預警信息,以提早做好佈局和謀劃。

(作者薛二勇,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58 字。

轉載請註明: 正確認識並理性看待學位預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