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邊防 小白楊茁壯成長
林立的雪山見不到一絲綠色,陡峭的巖壁不時有碎石墜落,湍急的河流泛着陣陣寒意……5月底,新疆軍區某部幹部白永亮在經歷了一路顛簸後,終於如願回到了海拔5000多米的駐訓點。
故事還得從今年5月13日説起。那天,白永亮隨隊前往駐訓點。軍車在喀喇崑崙高原蜿蜒前行,隨着海拔逐漸升高,白永亮高原反應也越來越強烈。在即將到達駐訓點時,他病倒了。軍醫初步診斷為腦水腫,白永亮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身體剛恢復,白永亮就一再申請,要求回到喀喇崑崙之巔參加駐訓。
出發這天,他緊握右拳,跟又一批上高原的戰友一起在黨旗下莊嚴許諾:“做一棵紮根邊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楊。戰位在哪裏,我就鉚在哪裏。”
他們口中的“小白楊”,源自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小白楊》。然而,今天官兵心中的“小白楊”,已經遠遠超出了歌曲本身。與“小白楊”有關的故事,正在萬里北疆不斷延伸。
一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乾兒壯,守望着北疆……”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如碎金般灑在巴爾魯克雪山之上,婉轉動人的旋律,便從塔斯提哨所傳來。
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演唱了歌曲《小白楊》。歌聲飄過數十年,《小白楊》依然傳唱不衰。這首歌曲打動人心的,不僅是高遠的意境、悠揚的旋律,還有歌曲背後的故事——
1982年春天,哨所的錫伯族戰士程富勝回鄉探親,向家人講述了哨所的惡劣環境。歸隊時,母親送給他10棵白楊樹苗,希望能給哨所添些綠意。見到這份禮物,戰友們甭提有多興奮,對小樹苗更是用心呵護:土壤不行,他們從10多公里外,一撥接一撥地搬運土壤;水源缺乏,他們沿着磕磕絆絆的山道,一桶又一桶把布爾幹河水擔回連隊……儘管大家精心照料,可因為環境惡劣、乾旱缺水等原因,9棵樹苗相繼枯死,只有離哨所最近的一棵小樹苗頑強地活了下來,陪伴着哨所官兵守衞着北疆邊防。
第二年,原總政歌舞團的藝術家到塔城採風,詞作家樑上泉得知小白楊的故事後激動不已,連夜創作出《小白楊》歌詞。沒多久,這首歌詞發表在《解放軍歌曲》上,作曲家士心看到後深受感動,下了一番功夫為其譜曲。曲子既飽含熱血軍人的陽剛之氣,又訴説着對家鄉親人的眷戀之情,剛柔相濟、韻律活潑,撥動了邊防戰士的心絃。
翌年春晚後,《小白楊》這首軍歌一夜間走進千家萬户、座座軍營。塔斯提哨所因此出名,“小白楊哨所”成了它標誌性的名字。
歷經30多年風雨變遷,當年的小白楊已枝繁葉茂,長成了參天大樹。在哨所服役17年的老班長程富勝,也早已復員返鄉。但這棵小白楊,已成為代代邊防官兵的“精神圖騰”。以“紮根邊防、蓬勃向上”為核心的“小白楊精神”,和“喀喇崑崙精神”“國門衞士精神”等多種精神一道,共同構成了新疆軍區部隊官兵守疆興疆、強邊固防的“精神密碼”。
士官楊恆基第一次來到連隊時,發現每天陪伴他的,除了漫天風沙,就是孤獨寂寞。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心理上的落差,曾讓他一度情緒低落。後來,連隊官兵以苦為樂、執着戍邊的情懷,讓楊恆基漸漸找到了當兵的價值與意義。去年,楊恆基面臨退伍。臨別時,他請求帶走一把小白楊樹下的泥土。他説:“不論走到哪裏,我都不會忘記小白楊,不會忘記我是小白楊精神的傳人!”
二
“在98抗洪的大堤上,在抗擊非典的小湯山,在汶川、玉樹地震的重災區,在遠離祖國大陸的西沙羣島,在京郊的閲兵村……我都唱過《小白楊》。我想讓更多戰友瞭解小白楊的故事、瞭解小白楊精神。”來過哨所3次的閻維文曾回憶説,《小白楊》這首歌見證了人民軍隊經歷的很多重大事件。
訓練間隙、巡邏歸來、來新兵了、送老兵了……與那些歷史性的時刻不同,對於邊防軍人而言,《小白楊》那動人的旋律,見證的是他們戍邊守防歲月中無數的平凡時刻。
從塔斯提邊防連沿着邊境線一直向南,在海拔4000多米的瓦罕走廊前沿,是自然環境更為惡劣的剋剋吐魯克邊防連。這裏寸草不生,四季風雪交加,氧氣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雖然距離小白楊哨所很遠,但這裏的官兵同樣愛唱《小白楊》這支歌,同樣讓“紮根邊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楊精神”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脈。
結束一天的巡邏,連隊幹部正在會議室裏組織骨幹研究明天的軍馬騎乘訓練。雖然上級配發了全地形巡邏車,但因為部分巡邏點位地勢險峻,巡邏車也無法通行,他們依然沒有丟下軍馬騎乘技術。官兵説,“今日戍邊守防,僅憑吃苦耐勞、犧牲奉獻精神並不足以守全國土,還必須練就過硬的本領。”
一位從內地城市來到新疆軍區某旅當兵的戰士在筆記本上寫道:“邊防官兵之所以偉大,不光是因為守防條件艱苦,更因為大家處在如此艱苦惡劣的環境中,依然積極進取、奮發向上,讓邊防固若金湯,讓人民安享和平……”
戰士們樸實無華的話語,不正是“小白楊精神”最好的詮釋嗎?
三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但總有些事物歷久彌新。仰望邊關,一代代守防官兵用青春熱血凝結成的精神豐碑,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小白楊精神”以它神奇的魅力感召着眾多有志兒女。雪域高原、萬里邊關持續上演着感人的戍邊故事——
某團九連列兵賀龍,曾在原南京軍區某旅服役。2017年,由於單位調整改革,賀龍告別了部隊。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邊防官兵寧捨生命不辱使命在生命禁區巡邏的視頻,心底泛起了漣漪。去年,他再次應徵入伍,執意選擇西北邊關,來到地處偏遠的新疆軍區某合成團服役。重回軍旅,賀龍決心在邊疆熱土幹出一番成績。無論是學習教育,還是備戰訓練,他都像個嗷嗷叫的“小老虎”奮勇爭先,不僅成為了一名 “新兵教頭”,還在比武中屢屢打破訓練紀錄。
清華學子李高傑矢志邊關,在校期間申請轉為國防生。畢業分配時,他毅然選擇西北邊疆,成長為“進藏先遣英雄連”第25任連長;南開大學哲學系畢業生王雪振,逐夢喀喇崑崙,多次赴“生命禁區”執行演訓任務,因帶出過硬連隊榮立二等功……
巾幗不讓鬚眉。那年,14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女大學生參軍來到某邊防團。結束新訓生活後,她們齊刷刷打起揹包,奔赴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書寫青春芳華,成為帕米爾高原首批戍邊女兵。
去年5月,由陸軍機關和人民網聯合開展的“祖國在我心中”界碑描紅活動啓動儀式,在小白楊哨所舉辦。在界碑上深情描下了“中國”二字後,帶隊領導感慨地説,萬里邊防線上,無論走到哪裏,總能看到邊防官兵犧牲奉獻的身影,總能聽到邊關將士不懈奮鬥的故事,一棵棵小白楊正在茁壯成長。
越是條件艱苦越要迎風挺立。在西北軍營的每一個戰位上、每一座界碑旁,無數棵“小白楊”正努力紮根、向上拔節,共同構成了新疆軍區官兵戍守邊關、建功軍營的生動畫面。在艱苦卓絕的戍邊歲月裏,肩負艱鉅任務的邊防官兵始終堅信:青春獻給邊關,我們無怨無悔;雖然這裏離首都很遠,但我們的心與祖國貼得很近……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黃宗興 鈔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