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以翔女友穿吊帶惹爭議:他願意看到你這樣嗎?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幾天前,高以翔的女友Bella在自己的社交軟件上曬了兩組照片。

照片中,她身着一件粉色吊帶裙,並配文:好久沒有認真打扮,心情粉粉的。

也許是裙子的材質,所以更加襯托出了她的好身材。

看着她的精神狀態,有不少網友都表示,Bella也終於慢慢從陰霾中走了出來。

可就在一羣祝福聲中,卻有一個聲音顯得格外突兀。

“這種照片為什麼要發到這裏來?高高願意看到你這樣嗎?實在不理解,也不喜歡”。

看到評論的Bella,也禮貌的給予了回應:這種照片怎麼了嗎?並配上了一個表情包。

所謂這種照片?

我大膽猜想一下,大概是逃不過這兩種意思。

第一種,覺得女生穿着太過裸露,有些傷風敗俗。

第二種,覺得男友去世了,你怎麼還能這樣無所顧忌,還上傳穿着這樣暴露的照片?太沒良心了。

無論是哪一種,我覺得對方想表達的無非就是説:人都走了,你怎麼還能這樣安好?

她安好嗎?也許吧。

可你能説她不痛嗎?倒也未必。

回想起高以翔去世之時,Bella是第一個趕到現場的,甚至要早於他的父母。

從她平時的社交軟件上就可以看出,她生活的很精緻,很喜歡打扮自己,對穿搭也格外上心,時尚起來氣質甚至都不輸明星。

平時就喜歡四處旅遊,到處看看。

可在他的葬禮上,她卻是出奇的憔悴,雙眼早已哭到紅腫。

葬禮的所有程序,她全程都在。

他去世之後,Bella也時常會在社交軟件上緬懷對方。

手機裏依然保存着許多二人的回憶。

她會感謝粉絲們送給她的那幅畫。

他的狗 她的貓。

看到這樣的Bella,很多網友們,包括高以翔的粉絲們都感到很心疼。

他們希望她能早日振作,帶着對方那一份,好好的活下去。

現如今,已經過去了半年的時間。

她開始慢慢地走了出來,也嘗試着重新去旅遊,因為她説過“旅遊是最能治癒人的”。

這不正是大家想看到的嗎?

斯人已逝,可活着的人總要繼續啊。

我想高以翔想看到的,應該不會是一個整日以淚洗面,無法振作,從此潦草一生的Bella吧。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人們喜歡用一些社交軟件來判斷一個人。

不發微博就等於不傷心,不上傳照片就等於不懷念,沒有回應對方的@就是感情破裂。

要知道微博也好,其他的社交軟件也好,只是方便跟大家交流一些,想要分享的事情。

它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整個人。

還記得喬任梁離世時,由於陳喬恩和趙麗穎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微博,結果就被廣大網友們指着罵。

他們一個個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對着本就因好友的離世而倍感傷心的人,連連唾罵。

我倒是很好奇,難道身邊有人離世時,你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去自己所有的社交賬號上,先發一段文字嗎?

還是説怎麼緬懷,怎麼表達悲痛,一定要讓你看見,一定要讓你滿意才行?

那麼,去要求別人時,你又做到了什麼?

不過是打着正義的旗號,為了展示自己的優越感,不惜做一羣跳樑小醜罷了。

只想着她沒有發微博,可你看到事後她去陪對方的父母嗎?看到他生日時,她在微博上寫下的祝福嗎?

我想對於某些人而言,就算真的看到了,也只會置之不理吧。

我們一直都説語言的殺傷力,是真的很強,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一句話的力量。

在豆瓣上曾刷到過這樣一個帖子。

女主在喝醉後被強姦了,但是她並沒有就此了事,而是積極使用法律的武器,去維護自己的權益。

可就在對峙時,對方律師所拋出的幾個觀點,真是令我大跌眼鏡,甚至嚴重懷疑該律師的職業操守。

豆瓣@素

你很難想到,對方律師竟也是一位女性。

當然,並不是説女性就一定要維護女性,而是説同是女性,她怎麼能説出這樣的話來?

法庭是什麼,這是伸張正義的地方,你講的每一句話都是要有證據的。

可對方呢,憑藉着幾點還沒得到證實的依據,就當着所有人的面,指責女主的道德品行。

難道對方律師就一定認為是女主自願嗎?

我想倒也未必,只是這幾句看似輕飄飄的質疑,卻結結實實的給了女主第二次傷害。

所謂的性暗示、沒鎖門、加微信、呻吟聲,這一系列的操作,我絲毫沒有看出,是女主行為放蕩的證明。

性暗示,你怎麼確定不是男方自作多情?

沒鎖門,已經喝醉的人,被朋友扶着回房間,她又怎麼會記得門的事情?

加微信,這就更胡扯了。要這麼説,是不是代表你微信裏所有的好友,都同意跟你發生關係?

再來説呻吟聲,我們打個比方,當別人對你撓癢癢時,你的笑聲能代表快樂嗎?我想心裏,應該早已把對方罵了個狗血淋頭吧。

至於婚前有過刨腹產,女主是離異已育,這不是很正常嗎?離婚後有了男朋友,所以有性生活,這什麼時候成行為放蕩了。

要知道,最可怕的還不是律師的幾句話,而是當某些人聽到這些話後,真的會以訛傳訛。

女主就曾收到來自天南地北的私信,有説她不檢點的,有不讓她喝酒的,還有説她是為了錢的……

原本的受害者,卻因幾句話成為了罪有應得。

而更讓人氣憤的是,哪怕最終法庭判了男方的罪,可那些人的聲音卻並不會就此消失。

因為,他們已經開始了一場自我的“狂歡”,從一開始,就根本不在意事情的真相。

只不過是想找一個宣泄口,等自己的情緒發泄完了,就根本不在意對方的死活。

畢竟,誰叫你自己不小心呢?

真是又自私又壞,又沒擔當。

記得在韓劇《僅此一次的愛情》裏,有這樣一個場面。

女主視若父親的管家過世了,管家在去世前簽下了一份捐贈眼角膜的協議書,受惠者正是女主。

當女主跌跌撞撞跑向靈堂,看着管家的照片時,突然想起他生前的願望,就是想看自己開開心心的笑一次。

於是,她對着過世管家的照片,用盡全力綻放了她最燦爛的笑容。

這一現象,讓周圍的人不禁毛骨悚然,他們開始議論紛紛。

有説女主精神病的、可怕的、沒良心的……總之,無一不在詆譭她。

甚至過了好久,還有人拿這件事來大做文章。

當然這只是電視劇,情景雖有誇張,但我們也不難看出,對於有些人而言,可能就是見不得別人過得好。

他們總希望自己是對的,是善良的。所以在沒弄清事實之前,就先急着給別人扣帽子。

他們從不聽任何解釋。因為在他們眼裏,你必須是個“壞人”,也只能是個“壞人”,不然怎麼彰顯出他們的高尚?

等到當事人出事了,他們又開始逃避:明明是他抗壓能力太差,是他太軟弱,也是他沒把事情講清楚……

出事前,他們是正義的使者;出事後,他們反倒成了受害者。

誠然,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也許都有着邪惡的一面。

但我們之所以能稱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懂得,如何用善良去抑制那些邪惡。

我們知道明辨是非,自律嚴謹,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可那些“壞”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除了自己誰都不在乎,只要與自己意願相悖的事情,就全是錯的。

可他們偏偏又膽小怕事,所以只能躲在鍵盤後面,利用網絡一次又一次的傷害他人,甚至會沉迷於此。

不過好在,bella的評論下面,祝福聲遠遠蓋過了這種質疑,這説明我們的社會在慢慢進步,大家也都明白語言的殺傷力有多強。

不會以偏概全,不會只聽自己想聽的,説自己想説的。

大家開始學會去聽不同的聲音,學會三思而後行,知道理解別人體諒他人,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正義嗎?

語言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強,所以一定要多聽多思考,而後再説。

因為,有些話説出來容易,可再想收回去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