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地時間
2021年9月26日上午8點,
德國正式開啓第20屆聯邦議院選舉。
競選德國總理職位的三位主要候選人是
拉舍特(基督教民主/社會聯盟黨)、
舒爾茨(德國社會民主黨)和貝爾博克(綠黨)。
其中,拉舍特和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
同屬一個政黨。
即將離任的默克爾在連任四屆16年後,
宣佈不參加本次大選,
並將於卸任後退出政壇。
時間倒退回1954年7月17日,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一個德國女孩在這一天誕生於德國漢堡。
當時誰也不會將這個名字和德國總理聯繫在一起,誰也不會想到,她日後將會是德國第一位女總理。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
生於西德長於東德
雙博士學位的學霸
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同時也是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大城,在當時屬於西德地區。
不過,在默克爾出生當年,她的父親就帶着全家移居遷往勃蘭登堡的坦布林市,這在當時屬於東德地區,默克爾的少年時光就是在那裏渡過的。
默克爾的父親叫霍斯特·卡斯納,是一位新教牧師,母親則從事教育工作,教授拉丁文和英語。
威嚴的父親自默克爾很小的時候起就向她灌輸了一種觀念:必須永遠比同齡人更出色。後來,這個信條便成了默克爾畢生的座右銘。
青年時期的默克爾
嚴父的教導是默克爾小時候行動的信條,她在學習期間一直都是班上的學霸。
1973年,19歲的默克爾以1.0的滿分成績從高中畢業,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專業。
1978年,她從萊比錫大學畢業,獲得了物理學碩士的學位。
之後一直在原民主德國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工作,並在1986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她又拿到量子化學博士學位。
除了母語德語外,她還通曉俄語、英語、法語等多國語言。多年後,在與普京會晤時,默克爾一口流利的俄語曾讓普京大為吃驚。
默克爾在學習期間儘管成績出眾,但外貌平平無奇,當年生活十分簡樸,衣着的色彩總是很淺淡,以致曾有同學譏笑她是“灰老鼠”。
不過不管如何,那時候的默克爾從來沒有想過和政治會有什麼緊密的關聯。
受貴人青睞提攜
成了政治花瓶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了,德國分裂的時代就此結束,這一重要事件也影響了默克爾今後的人生。
默克爾當時加入了一個小黨派——“民主崛起”組織,這本只是一次無心之舉,可這竟成了她命運當中的一個轉折點。
不久之後,默克爾加入了政黨組織併入了德國當時的執政黨基民盟(CDU),默克爾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基民盟的一份子。
1990年底,在兩德統一後的第一次大選中,基民盟的科爾成為東西德統一後的第一任德國總理。
而默克爾出色的個人能力、高學歷女性的身份、還有來自東德的背景,這些吸引了科爾的注意,自此之後一路受到科爾的提攜。
從部長到後來的基民盟領導層,在科爾的關照下,默克爾很快地成長起來,在基民盟內平步青雲。
可以説沒有科爾,就沒有默克爾的今天,因此很多媒體當時都稱呼默克爾為“科爾的小女孩”,視她為科爾身邊的政治花瓶。
反戈一擊登上權利巔峯
“小女孩”變身“鐵娘子”
1999年,科爾領導的基民盟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整個社會一片譁然,媒體和政治對手紛紛譴責,基民盟陷入了千夫所指的輿論風波,遭受了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打擊,而科爾身邊的大紅人——默克爾,也是各路人馬準備下手的目標。
默克爾和科爾
不過,默克爾這個當時人們眼中的政治花瓶,科爾的跟班,沒有坐以待斃,她的選擇卻讓所有人都吃了一驚。
她公開在報紙上發表聲明譴責科爾,希望他引咎辭職,並呼籲基民盟的成員與科爾劃清界限。
默克爾出人意料的反戈一擊,使得科爾迅速被孤立,不過基民盟的政治形象也因此得以轉變,一個政黨的問題也轉成了科爾的個人品質問題。
默克爾回應別人對她“忘恩負義的”抨擊時説:“我這麼做會被視為無情,但黨派利益應高於個人感情,我要拯救基民盟於危機之中。”
不過當時也有評論指出,默克爾的行動可能來自科爾的授意或者默許,犧牲一人以達到保存整個政黨的目的。
此後,默克爾利用此次事件中樹立起來的正義形象,牢牢抓住權柄,幾個月後,默克爾成為了基民盟主席。
數年後,她正式代表基民盟,與時任總理施羅德角逐下任總理。
2005年11月22日,默克爾正式成為德國第一位女總理,成了日後人們口中的的那位歐洲“鐵娘子”。
連任四屆總理
德國人眼中的“默媽媽”
國家經濟和安全問題,無疑是德國人最關心的兩大問題。默克爾上任後便針對於此推行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在經濟上,她施行緊縮的財政政策,下調個人所得税、削減醫保繳費、失業救濟金,刺激失業人員再就業,雖然這很大程度上是延續上任總理施羅德出台的經濟政策。
2008年底,歐洲爆發歐債危機。最先從經濟基礎最薄弱希臘開始,席捲了整個歐洲。
得益於經濟緊縮政策,同時,歐元疲軟讓以出口貿易聞名全球的德國最為受益,在整個歐洲都陷入了經濟危機時,德國經濟反而在默克爾的帶領下逆勢上升,開啓了德國經濟的“黃金十年”。
默克爾和民眾合影
在國家安全方面,她積極配合美國,參與國際安全事務。她執政期間,德國的犯罪率一直都處於很低水平。
在遭受恐怖襲擊方面,雖然國內零星有發生,但相對於美國和英法,德國要好得多。
2015年,默克爾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為解決烏克蘭危機而努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
不過在默克爾執政後期,因為難民問題使得德國社會動盪,安全形勢不如以前,但難民危機高峯期已過,德國經受住了考驗,總體而言還是瑕不掩瑜。
在德國,人們親暱地稱默克爾為“媽媽默克爾”,視其掌政就是讓人安心的象徵。
不過,2018年10月29日,默克爾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她將不會再次尋求擔任總理一職,這個表態也一直沒有改變過。
在其執政期間,民調顯示她的滿意度一直維持於60%至80%的水平,可見在德國人心中,默克爾的地位有多高了。
由對抗到合作
12次訪華建立的戰略伙伴關係
在對華關係上,默克爾一開始並非像現在人們印象中那麼友好。她放棄前總理施羅德的對華政策,採取“價值觀外交”戰略,打算以“文明力量”來迫使中國全盤接受西方模式,這使得中德關係急劇惡化,在其執政初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低潮與冰點。
轉折發生在歐債危機期間。
德國迫於經濟壓力轉而向中方示好,“經濟主導”重新成為對華政策主線,之後的中德關係更是發展成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尋求在全球領域進行經濟、政治、安全、環保等全面合作。
2018年,默克爾第11次訪華
從2006年起,默克爾在其執政期間共訪華12次,為中德兩國之間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德國也逐漸成為了與華交往密切的友好西方國家。
2019年9月,外交部發言人評論道,默克爾總理12次訪華,應該是訪華次數最多、對中國情況最瞭解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之一。
“鐵打”的默克爾
“流水”的美國總統
在默克爾的執政生涯中,她先後與四位美國總統打過交道。外界戲稱,這是“鐵打”的默克爾,“流水”的美國總統。
2006年,在德美雙邊關係仍處於低温狀態的時刻,默克爾訪美選擇主動與時任美國總統的小布什握手。
小布什在日後接受德媒採訪時表示,德美關係之所以能迅速改善,同他和默克爾從一開始就相當合拍大有關係。
默克爾和奧巴馬的分歧較多,但外界普遍認為,兩人私交不錯。據《歐洲時報》報道,奧巴馬卸任前最後一通電話,正是打給默克爾。
特朗普在美國上台後,對於美德之間600多億的貿易逆差感到非常不滿,提出“美國優先”的口號。
2017年3月,特朗普上台後默克爾首次訪美,而二人之間的分歧之大使得會見場面無比尷尬。之後,默克爾意識到德國和歐洲不能再依靠美國了,德國必須靠自己保護自己。
默克爾和特朗普針鋒相對
拜登在擔任副總統期間就和默克爾打交道了,二人可以説是老熟人。
2021年7月,默克爾作為德國總理最後一次訪美,試圖改善之前德美陷入低谷的緊張關係。
其實,德美關係一個重要關鍵點就是對中關係。
美國一直將中國視為最大的對手,而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大多數國家卻不想搞全面對抗。
這個重大分歧,既是中美德關係的真實寫照,也是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處理對中美關係的態度。
執政十六年
享譽全球
安格拉·默克爾,素有“鐵娘子”之稱。在德國媒體眼中,她“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
作為一個女性政治家,默克爾創下了多個紀錄——她是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她還追平科爾,成為德國曆史上在任時間最長(16 年)的總理。
在國際政壇,默克爾也是譽滿天下。
2015年,默克爾登上《時代》週刊,是1986年以來《時代》選出的首名女性年度風雲人物,也是史上第四位當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的女性。
同年,默克爾名列《福布斯》全球最有權力人物排行榜第二位。
2019年,《福布斯》發佈的全球最具影響力女性榜 ,默克爾連續第9年蟬聯榜首,也是第14次上榜。
默克爾和她的丈夫在散步
柏林自由大學政黨分析家卡斯滕・克什米德對《中國新聞週刊》説:“她被稱為黑寡婦,各黨派都懼怕她。”
德國當代歷史學家沃爾夫魯姆認為:“默克爾從不張揚,是一個優秀的中間派,這樣就能拉攏住每一個人,這正是她成功的關鍵。”
《默克爾傳》的作者戈爾德・朗古特曾如此形容默克爾:“她很低調,總有自己的堅持,一般人很難讀懂她,認為她是個謎。”
默克爾投身政界至今已有三十二年,十六年漫長的總理生涯耗盡了她絕大多數精力,即將卸任的她已67歲,膝下並無一兒半女,她的現任丈夫曾戲稱:“安格拉,是一個嫁給德國的女人。”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