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危牽動每一個家人的心,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是以正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小孩眼裏,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會與一個玩具、小狗説話,一切都那麼美好。
他們哪裏知道,大多數好人之外,還有壞人在物色目標,尋找一些脱離父母的孩子。如同動物世界一樣,獵食者總會尋找食草動物的弱點,把弱小者與犯錯者定為“盤中餐”。
有一些不法分子,哄走獨自玩耍的孩子,如果計劃得逞,就會獲取一筆“橫財”,從此孩子與家人的命運也被改寫,甚至家庭散架,花幾十年苦尋孩子,逆轉了人生。
01
案例
(以下內容略有改動)
一對夫妻開了一家小吃店,媽媽忙着照顧生意,沒有時間顧及五歲的女兒,就讓她在店門口玩耍。
媽媽忙完一波吃客後,下意識地望了一下窗外,發現孩子不見了,他就託隔壁的老闆幫忙兼顧看店,自己沿街尋找,始終沒有找到,接着又去附近的商場、衚衕,邊問邊找未果。
她有些慌亂,急忙打電話通知家人,10個人出動,4個人去東西南北方向尋找;1個人留在原地,在周圍2公里範圍內繼續尋找;另外4個人分別去了高鐵站、火車站、汽車站等地方,防止孩子被拐,壞人帶去外地;1人呆在家裏,並負責發動朋友圈的力量進行尋找。
從警察孩子調取的監控看,小女孩被一位大約五十歲的婦女帶走,她帶走孩子的動機不詳,被拐走的可能性比較大。
就在家人、網上力量和家人共同尋找孩子時,小女孩突然被人送回了,她明顯是受到了驚嚇,令在場的家人吃驚的是,小女孩的頭髮已經被剪,顯得很凌亂,外套和褲子也被換了,連父母都認不出了。媽媽哭了起來,自己的疏忽讓女兒變成這樣,真是悔不當初。
帶走女童的女人五十出頭,據説精神有問題,早年曾有一個女兒,因為意外沒了,丈夫也離開了,兩件事給她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02
作為曾經有過走丟的經歷,談一下我的感受:
小時候不記得是幾歲了,大概只有五六歲的樣子,那時候還未上學前班,跟着父親和哥哥去趕廟會,當時會場的人特別多,熙熙攘攘的,因為個頭比較低,與他們走丟了。
我無助地望着高大的人羣,一邊哭一邊走,不知道走了多遠。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從未告訴過你:當你走丟了應該怎麼辦?
坐在跟中間的一個老闆説話了:你先別亂跑,一會你家人就來找你了。
模糊的記憶中,老闆坐在一個小馬夾上,兩個膝蓋中間放着一個大紙箱,裏面裝的都是襪子,箱子是展開的,四周搭着用來展示的襪子。
幾十年過去了,非常感謝陌生的好心老闆的那句話。
自己有了孩子後,曾多次問她:當你走丟了你該怎麼辦?小傢伙想了想告訴我:我會找工作人員。我隨即補充了一句:你可以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告訴她媽媽的電話;也可以找工作人員或小店的老闆讓他們幫忙打電話給媽媽或警察,這樣你就會很快回到家了。
接着又讓女兒口述了一遍我的電話號碼。
03
防走失教育方面,父母們做得太欠缺了。需要不斷向孩子灌輸安全常識,防走失只是其中一項,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方式,不是給孩子講一遍就行了。
有一個幼兒園做防拐、防走丟實訓,家人把孩子一些數據整理後交給“陌生人”,如父母和孩子的名字以及孩子的年齡、興趣愛好等信息。
然後“陌生人”投其所好,準備了糖果、玩具等工具,然後進入班級與孩子交談,輕鬆把一個小男童領走了;另外一個小男孩警惕性比較強,沒有被“陌生”爺爺哄走。
讓人吃驚的是,幼兒園在此之前曾印發過防走失的資料、兒歌,並做了全面的防丟教育,幾乎完全失效。雖然大班與中班的孩子有較強的防範意識,仍有53%的小孩被“拐走”。
雖然很多類似的演練層出不窮,但是結果堪憂,特別是非常小的幼兒,根本沒有辨別能力,經不起微小的誘惑,很容易“上鈎”,更別提讓他們玩手機和平板了。
令人失望的是,即使有安保人員盤問,小孩居然聲稱認識“行騙者”,認識他的爸媽,樂意跟隨其離開幼兒園,真的讓父母感到無奈。
04
記得女兒三歲時,她習慣性地跟人打招呼,總是先自報家門:我的名字叫什麼,我三歲了,我爸爸叫什麼,我媽媽叫什麼,你可以跟你一起玩嗎?
後來,發現情況不對了,於是讓她不要亂講這些關鍵信息,只能告訴穿制服的警察和統一服裝的工作人員,他們是可以信任的,後來好一些了。
可見,防騙教育任重而道遠,一定要讓孩子記住自家的位置,爸媽的電話號碼,不要隨意告訴陌生人這些關鍵信息。在緊急情況下,學會拔打報警和急救電話。
不要隨意去別人家做客,也不要給陌生的來訪者開門,從外面進入家中,要隨手關上門。
父母閒來沒事時,給孩子互動一下,既能科普安全知識,又能進行演練,避免孩子真的經歷了茫然無措。